柴立東
(河南省遂平縣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遂平 4633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下簡稱為《綱要》)明確指出,促進教育均衡與教育公平的重點是義務教育。但高中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基礎教育,同樣要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實施教育公平。
1.公平正義是黨和國家長期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發展追求的目標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有多處對公平正義的論述: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等(要)把提高效率與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要通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論文范文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擴大社會主義論文范文,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才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報告》從政治、經濟、教育、法制、公民意識等方面論述了追求公平正義是黨和國家長期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發展追求的目標。
2.促進教育公平已成為當前和未來教育的工作
方針2009 年制定的《綱要》,把“促進公平”確定為教育的工作方針,并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綱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堅持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也是高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3.高中教育逐漸普及對高中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提出了現實要求就義務教育而言,國家提出2012 年實現區域內教育初步均衡,2020 年實現區域內基本均衡。教育均衡發展是有層次的。區域內均衡首先是縣域內的均衡,然后是一個省或一個地區的均衡等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的發展,高中教育的逐漸普及,高中教育也將逐漸實施教育均衡發展與公平。2020年全國將普及高中教育,現在有的省已經普及高中教育,大部分省份也正在向普及高中教育邁進。高中教育均衡發展與公平也將從區域內均衡做起。當前,就一個學校而言,完全有條件實現學校內教育均衡與公平,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合理配置學校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等這些都將是高中教育均衡與公平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在不均衡的基礎上促進教育的均衡是教育的責任。在均衡的基礎上打破平衡,促進教育多元化與個性發展,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教育在每一次促進均衡到打破均衡又促進新的均衡的過程中得到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從事物發展的規律看,均衡是相對的,不均衡是絕對的,但教育均衡的要求又是絕對的,有著現實的目標追求。教育均衡對教育的促進,就如同加長木桶的短板一樣,在每一次加長教育短板的過程中,促進教育的每一次提升。
實施教育均衡與教育公平的主要內容,一是教育機會的均等,同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享有公平競爭的權力與機會。二是教育過程的均衡與公平,社會、教育部門及學校為師生享有均衡與公平的教育提供現實的路徑。三是教育結果的均衡發展與公平,保證所有的受教育者達到基本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如保證高中畢業生的學業水平達到共同標準,又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最好的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
實施均衡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是新時期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尤其是示范性普通高中,在當前的情況下,具有優質教育資源和許多優勢,擔負著實施均衡教育與公平的歷史重任。
高中教育的發展,要經歷精英教育— —大眾化教育— —普及化教育這3 個歷史階段。時至今日,許多的高中還在沿用上十年代以前精英教育的模式,這顯然已不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隨著高中教育的普及,不同基礎和層次的學生匯聚在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社會需求多元與不同基礎學生的不同需求,對教育提出了多元化教育目標。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因材施教作為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這為更新高中教育培養模式指明了道路,也為學生發展鋪平了更加公平的道路。高中教育要追求實質公平,必須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多樣化需要,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既要關注學生的基本需求,也要為天賦不同的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生長點,讓各類發展程度不同的學生都得到自己最好的發展,實現多元化教育目標。
展望未來,學校將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和均衡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為突破口,以深入學習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團結和帶領廣大教職工,促進學校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