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娟
(包頭市第三十六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效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習“角平分線”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問:有三條公路兩兩相交,加油站老板想要在三條公路交叉點建設三個加油站,保證三個加油站距離相等。如果你是加油站老板,你會如何設計?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方案。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問題情境教學,可以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落后,限制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提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人才培養。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問題設疑,營造問題氛圍,引導學生掌握具體學法,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軸對稱”知識點時,教師首先通過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軸對稱”的含義,然后問學生剛才學習了什么,學生一一作答。接著教師給學生發一張白紙,讓他們說說手中的白紙是一個怎樣的圖形。當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手中的白紙對折,裁剪出一個正方形,并試著找出其對稱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簡單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學生營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問題導學開展。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需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氛圍,創新學生思維模式。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數學的內在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活動,設計合理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隨著新問題的提出,推進思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有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通過新型教學的引導,創新教學方法,踐行問題導究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應用。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問的方式、方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習程度也不同,有的學習成績好,有的學習成績差,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強,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需要注重問題的梯度,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設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進入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中。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根據全等三角形的含義進行問題設計,在此基礎上,設計啟發性的教學問題。
教學模式的多樣可以輔助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主體是學生,需要通過學生主觀的意識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可以翻轉課堂、微課等新穎的教學模式為載體,把探究式教學融入到這些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把教學任務布置給每一個學習小組,不同學習小組負責不同板塊的講解,學生要通過提前自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掌握數學內容,然后整合語言,在課堂上充當教師的身份,講解給其他同學。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自己看書找到課程重點,設計講解環節,通過一系列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擁有探究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講解“不等式”。學生首先對“不等式”這一概念進行理解,然后要思考如何讓其他同學理解不等式這一概念,就會模仿教師平時提出的生活現象和問題,思考設計教學環節。這一環節,鍛煉了學生的思考探究意識,不僅需要提出問題,還要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手能力是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理論和定律,都不是依靠一個數學家憑空想象出來的。探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就是動手能力,不論是邏輯性強的數學運算還是需要圖形能力強的幾何問題,動手能力的鍛煉必不可少。教師要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有些學生遇到復雜的計算就會偷懶用計算器計算,久而久之缺少運算能力,有些學生遇到幾何問題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無法把幾何問題轉化為直觀問題解決。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動手過程,鼓勵學生動手,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給予獎勵。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計算比賽,選擇幾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運算,讓學生感受動手運算的過程。在進行幾何板塊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幾何體的切割和拼接,增加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導學法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教學的發展需求,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利用問題導學法,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