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昕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工匠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職業精神,包括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執著和開拓創新等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 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9年2 月19 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培養大國工匠”。這些政策的出臺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熱點問題之一。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工匠是指長期從事某項專業活動的人才,具有一定工藝專長。工匠對某項技能一定是非常嫻熟的,在原材料使用、操作技藝、產品性能都具有極高的專業性。
工匠精神。工匠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具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對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一絲不茍,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執著追求精神。這種追求精神要貫穿于人的整個職業生涯。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融入工匠精神,就是要使我們的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優秀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和追求,將技術和精神高度統一。
由于高職院校的招生是在普通本科之后,處于下游,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日益下滑,有些高職院校謀求向本科轉型,未曾認真思考如何將職業教育辦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同時,高職各類評比使很多學校把焦點集中在就業率、教學 成果獎、技能大賽等可視化的項目上,工匠精神是無法量化的,很容易被各個院校忽視。過多的強調技能層面,職業精神層面強調不夠。
由于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增加看中學歷,對實踐重視不足,導致相當比例的教師進入學院任教沒有企業崗位實踐經歷,雖然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是實踐能力不足。目前的職稱評價體系導致教師無暇深入企業實踐學習,教學過程中無法體現工匠精神。
由于校企合作深入不夠,企業只是將實習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并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更不用說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企業這種職業態度會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產生負面作用,工匠精神更是難以培育。
企業在招聘人才過程中不僅關注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對畢業生身上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更加重視。那些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孜孜不倦探索精神的畢業生往往更受用人單位的認可,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這對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是否具備工匠精神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關要求。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對某一個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課程設置等一系列安排的指導性文件,是學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根本依據。將工匠精神滲透到課程的整體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在人文通識類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的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將工匠精神所倡導的追求精益求精、吃苦耐勞、探索鉆研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科學引導,尤其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有機融合,在不知不覺中教育感染學生,最終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職業標準優選教學案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豐富授課形式,可采用情景劇教學、網絡課程、經典誦讀等形式,實現育人目標。組織學生參加企業、與企業中的工匠開展互動交流,切身的感受工匠精神在一個人職業發展過程的重要作用。要求本校優秀畢業生回校現身說法,通過身邊學長的經歷讓學生們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專業課教師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和崗位要求,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并且把工匠精神引入到最終的教學評價之中去。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情境設置,讓學生體驗嚴謹、認真、負責對工匠的意義。建議在專業教學中,教師將本專業的工匠精神形成的歷史過程、代表人物及其成長過程進行講授,讓學生更加專注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感受所學專業的魅力。如在進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課程教學中,教授給學生嚴謹的操作流程,工具擺放標準,注重操作細節,讓學生們養成一絲不茍的良好習慣,不斷的磨礪培養學生,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