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前言: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態度體驗,引發心身系統系列連鎖的反應,包括啟動行為、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等系統的反應,如果長期積累而促發多變量交互的結果就會導致生理機能的嚴重損傷。因此,深入探討情緒引發疾病的機理機制,找到情緒引發疾病的根源,對于治療情緒類相關疾病,維護人類的身心健康有著重大的意義。
現代醫學通過實驗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在急劇變化時,人的血壓,心率,呼吸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同時在機體內部,它會引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改變。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情緒的波動,就像潮汐的變化,是一種能量的流動。正確的運用和控制這種能量,對于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愛因斯坦認為,“一切皆能量”。諾貝爾獎得主(1969),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默里.戈爾曼教授認為,“身體化學由量子細胞場管控”。斯坦福大學的威廉.提勒博士認為,“未來醫學將建立在控制身體中能量的基礎之上。”
(一)情緒是一種能量的流動。中國很多成語佐證了這個觀點。比如,“怒發沖冠”,人發怒引起生物能量場的改變,頭上戴的帽子好像要被沖起來。還有“悲痛欲絕”,過分的沉溺于悲痛的情緒狀態中,生命個體的功能活動好像要絕跡。情緒不僅僅是一種能量,而且在有些時候,這種能量對人的生命活動,是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是一種能量的流動。埃克哈特.托利認為,情緒通常代表一個被強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維模式。我們認為,情緒不僅和我們的思維模式相關,更和我們的遺傳基因,原始記憶,深層記憶密切相關。
(二)情緒引發自主神經的調節
根據現代腦科學的研究,人的大腦是由腦干,邊緣葉腦系統和大腦皮質組成。腦干又稱生存腦,生命中樞。掌管心跳,呼吸,睡眠,消化系統等;邊緣葉腦又稱情緒腦(情感腦),掌管著人的情緒和人際關系;大腦皮質又稱認知腦,掌管邏輯思維,語言記憶,理性分析等。邊緣葉腦是一個信息指揮部,它通過自主神經系統,不斷地從不同的身體器官接受信息,調節身體的生理平衡。心率,呼吸,血壓,食欲,睡眠,激素分泌,免疫調節都服從它的指令。“自主”的意思等同于“自動”。也就是說,這部分神經系統調節身體器官的運作,是不受我們的思想意識所控制的。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其中,副交感神經系統主管的是機體的生長,治療與保養。人體大部分自動進行的事情,都是由它來掌控,比如:心臟的跳動,呼吸,消化,體內代謝等等;交感神經系統被稱為“戰斗或逃跑”系統,它在生物遇到外在威脅或生命危險時,及時拉響“警報”,迅速組織機體應對外在的危險。雖然我們啟動它的情況較少,但是它在人體疾病和健康方面作用相當重要。當外在的壓力讓感受到“不堪重負”時,焦慮,緊張,恐懼,沮喪等不良的情緒就會產生,大量的情緒能量,使得交感神經系統會立即拉響體內警報。此時,你的身體立即處于超負荷的壓力狀態,體內所有的能量資源都運用到應付處理危險情境方面,所有的細胞也暫時停止了正常的生長、治療和維護。這種狀態下,氧氣和營養無法滿足機體細胞的需要。同時細胞內的廢物和毒素也不能正常排出。如果我們長期處于一種情緒狀態中,或者情緒狀態大起大落,變化劇烈,在這種超負荷的壓力狀態中,細胞失去了正常的營養代謝,它的功能活動逐漸喪失殆盡,機體的疾病由此產生,愈加嚴重。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長期處于苦惱、煩悶、憂愁、痛苦的狀態時,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呢?進化來的情緒為什么會致病?情緒的基本功能是生理性的還是社會性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科學家們持有不同的觀點。生理學家認為情緒是生物體對環境中的威脅做出反應,過度地反應導致生物體機能異常;社會學家們則以為情緒是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媒介,異常的社會壓力會導致異常的個體機能;認知心理學家則以為情緒是認知系統與生理系統之間的調節系統,不合理的認知評價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反應,從而導致過度的生理反應。雖然,學者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認同一個基本原則,在應激事件與疾病的因果關系中,情緒是最直接的中介調節因素,情緒的性質與強度決定著心理與生理兩者之間的交互模式,情緒狀態的變化與長期或者過度不良反應會導致個體產生疾病。
情緒帶有主觀性質,每個人都能對自己施加影響,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人們都知道情緒與大腦的皮下組織有聯系。情緒的興奮產生于大腦的深部后,擴散于整個有機體,在心臟、血管及其它重要器官的工作中留下痕跡。借助適當的教育和訓練,切實可以做到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對情緒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所采取的監控、調節,以適應外界情景個人際關系需要的動力過程。情緒調節方式與免疫系統功能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積極的情緒調節能夠引起免疫功能的增強,而消極的情緒調節能夠導致免疫功能的下降(Levenstein et al.,2000),采用積極的情緒調節應對日常情緒問題,或積極尋求情緒支持,有助于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增強。個性顯得易激動、緊張、煩惱,并且神經過敏,喜怒無常,以及富于自我犧牲精神,克制敵意,抑郁者,比其他人容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免疫抑制性傾向者常表現為與人接觸不良,無警覺,不能表達情感,這些人通過心理因素(如應激)或某些外因(如病毒、感染)刺激,免疫功能會低下,對某些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易感。反之,善于約束自己的人,能積極主動地適應外界環境,覺得人生有意義、有樂趣,能對抗煩惱、悲痛、憂郁等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從而在遇到不利因素時并不增加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精神分裂癥病人常伴有免疫調節機能紊亂,會出現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淋巴細胞亞群功能改變。用心理及精神藥物治療能逆轉對免疫系統的不良影響,對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催眠、暗示等方法能增強白細胞殺滅細菌的能力,并能改善淋巴細胞的反應性。心理因素對免疫系統影響的詳細機理仍在深入的研究之中。一般認為是通過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的復雜網絡而產生作用。為維護、改善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有必要對我們的個性、心理狀態作適當的調整。
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才是調節自己情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若心情愉快、舒暢,生活態度樂觀、豁達,則人體免疫功能活躍、旺盛,可減少疾病感染的機會。不良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不僅降低生活質量,影響學習和生活,且易導致各種身心疾患,所以應采用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合理宣泄,調控不良情緒,內部調節可以通過個體自我暗示、深呼吸、體育運動等進行生理、心理、行為調節。外部調節可與朋友談心進行人際調節,爬山、游泳等進行自然調節。前蘇聯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說:“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論軀體和精神上的愉悅都是如此,可使身體發展、健康。”由此可見,良好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并且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