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前言,園林為何需要景石
園林,是取法于自然,藝術化的表現自然,抽象的再現自然,是表達以人為客體,理解自然風物的藝術表達形式。對自然地敬畏、天人合一的人格愿景理想、須彌納于芥子的藝術理念是東方園林的思源精髓;本真、人文化的對自然去藝術詮釋,是重要的表達形式。中國古認為大地為萬物之母,而石為大地之骨,由石至砂成土生養萬物,石頭是自然地基礎。石,表象具有堅久、不變的性質,使得古代人認為石頭具有強大的威靈、神秘的力量,將景石視為神來崇拜,例如,中國人認為女蝸、大禹、孫悟空都是從石中出生。在人為的環境中擺放石頭,“相對而居”“以石為友”,是人與天地自然的本真的交流客體,景石擺放,是東方園林中帶有濃郁文人氣質的具體園林手法之一。
園林中天然景石的應用,是東方園林中對于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對自然的敬畏摹寫的藝術化的表現形式,體現出東方人對自然地獨特感受,體現人文環境中的自然味道。“園無石不雅”,很大程度上,中式古典園林也可稱中式山水園林。
今天,面對奮進的國情,中國的社會為中國的園林行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歷史機遇,一個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社情狀態,此也不是其他各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所沒有經歷過的獨特情況,面對此獨特的機遇與挑戰,景石工作的主要對象,已不僅僅是空間相對比較限定的“園”,更多的是體量尺度相對更大的“景”。
總結數年的工作經歷,對景石工作談一些個人的理解。
園林的起源“園囿”,對山岳的崇拜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早期商周春秋等時期的“丘””臺”等形式即具有最早期的人工山岳意味;到魏晉時期,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的動蕩,“隱逸文化”開始發展壯大,對自然山水之美的欣賞,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對自然山水景觀開始了人文化的感悟,“竹林七賢”是此階段園林意向的代表展現;此階段對于山石,更多的還是處于欣賞、感悟階段,寄情于真山水間。
隋唐階段,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活躍,對自然山水與人文的感悟要深刻地多,詩詞歌賦詠唱山水的不勝枚舉,此階段除追求真山水之自然美,以開始有意識的造園,從文獻角度分析,此階段的山水園多是將自然真山水的精華一段區域截束,圍合整理為園,例如,一千三百年前,王維于今陜西秦嶺藍田輞川谷中,購得宋之問之”藍田山莊”,用詩畫相結合的手法,以輞川形勝中自然景觀為主要脈絡,輔以人工修葺、整合,建造了令后世無限向往與追尋的私家園林——輞川別業,王摩詰終日與摯友裴迪游賞其間,為其二十處景致一一取名并各賦詩一首,形成了傳世之作《輞川集》,并繪制了《輞川圖》。今觀滁州醉翁亭現狀,周邊環境清幽雅致,圍截自然真山一段于園內,稍加整理,摩崖題字,以詩賦傳承,是實際可見的唐宋時期真山水園的標本。此階段對山石而言,更多的是利用真山水天然的本真狀態,加以人文化稍加改造,即可成景為園,山石以利用為主,但石頭的審美情趣以具有較高水平。
宋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經濟文化均發達的時期,審美情趣較高,出現了徽宗這樣的“藝術皇帝”,極為喜石,以皇家之力營造“壽山艮岳”,并詩賦流傳。為營造此類工程,甚至出現了“花石綱”這近乎傳奇的社會現象。從宋徽宗趙佶親自寫有《御制艮岳記》中分析,其對單塊觀賞性材料,湖石、靈璧,累述詳盡,及參考同時代米芾等大家對景石的記述,宋代時期對單塊石的欣賞水平是極高的,推崇“供石”類型的獨體景觀石,不僅對其進行美學的評述,更是對其精粹出藝術的標準與層次,例如,“石,貴頑拙”“湖石,漏透瘦丑皺秀”等。但從文獻中,對于整體景石營造環境的描寫多偏于細節性描述,少于宏觀描述,參考宋時的生產力狀態,觀看現存北海等處艮岳遺石,推測“壽山艮岳”的藝術表現特點,很可能類似今天蘇州的獅子林,但應體量更大。單峰精彩,整體有零散之感。景石的審美理論體系以形成并發展,對于人工碼疊山系還未形成理論與成熟手法。
明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高度的時期,此階段在江南,出現了大量的山水庭院,出現了園林的理論性專注《園冶》,從有關文獻看,有大量的景石實體山系,記錄了景石假山碼疊的過程、工藝手法等,尤其提出了“取法天地”“裁峰割云”的抽象景石工程再現自然地理念,對于摹寫自然與再現自然、自然宏觀大體量與庭院空間的體量比例關系,做出了高明的詮釋。今揚州的片石山房,作為存世的明假山標本,可見當時的景石藝術成就。景石工程的藝術理念,工藝手法,施工的大體步驟,在明代以比較成熟。
清代,民間筑石疊山的手法已經發展到了精湛、純熟,景觀石也在園林景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到了”無園不石、無石不奇”的地步,今存世假山工程較多。但總體看,藝術表現參差,大致而言清中前期多有佳作,工藝精湛、體量恢弘;后期多有劣質,此從清人筆記中也可窺見一斑,主要源于對于文化理念的認知,尤其清后期,過于追求“壺中天地”“一池三山”的表象,過于追求精微的體系完善,失于整體的氣勢韻味。
從中國早期產生的對石頭的崇拜,發展成為的石頭文化,然后再到假山疊石,景石的成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脈絡,景石工作在庭院,尤其江南庭院中多有藝術成就極高的精品之作,就體量而言相對稍小,北方皇家園林體量恢弘,資源豐富,集各處能工巧匠,總結出適于北方物候風貌的景石擺放方式,并現今有大量實例存留。今天的園林景觀工程,就體量而言多偏于宏廣,景石是園林景觀工程自然屬性的重要表現因素,是東方文化在景觀中的重要組成要素,景石工作應繼承,并順應當前形勢而改善的開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石材是景石工作的基礎,對材料資源的理解、景石材質的藝術表現力、景石在大環境中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景石材料組織的前提工作,充分考慮設計師意圖,主要材料方面需考慮的問題如下
山皮石類
卵石類
湖石類
相對表現自然地景石類型
相對表現雕塑性質的類型
毛石碼疊的抽象類型
石,在園林中是種重要的造景素材。古有“園可無山,不可無石”、“石配樹而華,樹配石而堅”諸說,可見,庭園對石的運用是很講究的。從古典庭園景石中我們可以了解造園的歷史,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創作者的設計理念;可以學習到中式庭園的景石處理方式;可以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歷史、哲學、美學上的內涵;并可對各種庭園景石空間型態進行比較,以便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各時期人們與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社會政經等關系的發展,最終我們可以將古典庭園景石博大精深的內涵應用到現代園林建設當中與時俱進的開展工作。
1、人工抽象的景石藝術形式,在實踐中,容易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且價格的認定有一定的難度
2、景石工程是一個相對而言的高毛利種類,
3、景觀中點石處理之處,即形成景觀節點,稍加配植效果突出
4、景石工程的宏觀藝術理解
a,石,貴有根;山,貴有脈;
b,體量合宜,巧于組合
c,疏密有致,疏可跑馬密不透風
d,宏觀統一中,尋求變化
e,水石相依,花木掩映,景石是園林中的一個景觀要素
景石,是園林中重要的景觀元素之一,與植物、建筑、水體搭配,營造出富有趣味且意境深遠的園林景觀。景石在園林綠地中無論如何布置,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多幾分自然,少幾分人工,要盡量減少過多的人工修飾。增加植物的配置是使其有運動生命感。在均衡園林植物配置常將體重、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均衡、穩定配置。葉片寬大濃密的給人以厚重的感覺,體態纖巧,色彩淡雅的質地柔軟、枝葉疏朗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植物的修飾主要是采用城市景觀灌木或花草來掩飾景石的缺陷,豐富石頭的層次,使景石更能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自然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