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安徽省泗縣山頭中心校,安徽 泗縣 253600)
教學實踐表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是一種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應得到推廣與應用。
探究性學習具體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領域中選擇一個研究主題,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解決這一主題下的問題,自己探索相應的學習方式,達到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目的。從整體上講,探究性學習方式對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意義重大,有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授課中往往是教師一人在講臺上講述,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很多時候學生的思維處于僵化狀態,學生的發展空間無形中受到約束。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我國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空間與活動余地,只要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積極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主探索意識。數學是一門思維性、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應為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多提供給學生積極表現的機會,進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實踐表明,無論是哪種課程的學習,最佳的學習方式都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只有經過自己親身體會的過程,才會記得更牢靠,不容易忘記,理解也最深刻。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思維比較活躍,他們對很多知識都充滿好奇,小學數學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充當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注重對學生的啟發誘導,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知識的樂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一些數學思維能力不是太好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壓力。如若此種壓力不能得到有效緩解,那么長時間下去,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恐懼感。小學數學老師應注意到這部分學生的情緒反應,創設有助于數學學習的課堂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這一課時,數學老師可以借用一些教學用具,通過讓學生數蘋果感受數學加法與減法的奧秘,這種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模式勝于教學一直的講解與重復的訓練。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了主動學習意識,學生會對很多數學問題充滿好奇,自主探索意識就會無形中得到提高。
數學除了具有邏輯性的特點外,還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很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是很強,因而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廣大數學老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將一些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答案。例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課時,數學老師就可以將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將一個時鐘放入教室中,讓學生觀察一分鐘秒針轉的圈數及每轉過一個數字所代表的秒數,這樣就可以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進而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奠定堅實的基礎。
俗話說“熟能生巧”,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強訓練,只有經過不斷訓練,學生才能夠掌握計算技巧,進而在遇到同類型的問題時處理起來才會游刃有余。在此進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練習,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數學解題技巧與技能的提升,僅僅依靠學生自己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老師的力量。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之前應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有深入了解,以便于問題的設置,同時教師在設備問題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做到難易適中,既要有基礎題,又要有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題。除此之外,還應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型。數學老師應通過不同類型的題加強對學生的練習,加強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認識,不斷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倡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我們發現探究性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作用,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多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