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貴華 袁思群
(貴州省大方縣第一中學,貴州 畢節 551600)
傳統教學中,一直視學習是一場單打獨斗的個人修煉,外在的因素,如場所、教師、技術只是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兩者之間是完全相互區別、分隔開來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學習與其他外在因素已經逐漸延伸為一個共同體,不再是人頭腦中單獨發生的事情,學習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信息技術支持下高中數學團隊協作式自主學習的實踐探索就是一個典型的共同式學習。本文將對其展開進行簡單的敘述,以幫助更多的教師提高教學的質量。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教師教完知識,學生就學完知識是不可能的。而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則是完全有可能的。當下的“拿來式教學”將學生視作教師教學下的嬰兒,導致學生心理層上難以斷奶,缺乏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師改革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的技術支持,而團隊協作式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發展的自我的空間。而植根與以上可能的核心要素便是教師。推動該項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學習共同體,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共同體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下的探索者、發現者、引領者,相互學習,相互關注,擁有共同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目標。
然而,共同體的構造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學習思維差異、學習見解差異等阻礙了小組的組建;二是教師如何分配小組關系,才能不失公平與公正;三是學生之間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協作關系;四是教師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信息技術支持下高中數學團隊協作式自主學習的實踐探索難以有效的開展。
矛盾兩方是相互轉化的,學生存在差異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多樣化的存在,它能夠幫助一個小組中的學生取長補短,不拘泥于一種觀點和一種解題方式。比如,教師在進行函數教學時,一個小組中的某些學生可能從數新結合的方式入手,而另一些學生可能從代數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有學生可能劍走偏鋒,兩者都不用,直接從題目的特殊性入手。能力的差異化可能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多元思想的解放,所以教師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將問題向有利的方面進行轉化。
小組的合理化分配是打造有效共同體的前提,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時應該避免絕對化、簡單化、重復化,多進行有效的嘗試和多方面的探索,找到最優的解決方式。很多教師在分組時,常常將小組固定化,比如,教師將優秀的學生分為一組,將落后生分為一組,落后生之間難以激發學習的激情和欲望,自然難以進步,而教師還將分組形式固定為長期的合作關系,這進一步打擊了落后生的學習激情和學習欲望。所以,最好的分組模式是探索出來的,它具有一定的分配原則,考慮到各方權重,不斷進行小組篩選方式的更新,幫助學生找到最優的協作關系。
團隊協作模式要求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而良好的關系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長善救失,還能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協作關系要求學生之間充分溝通,正向激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小組的共同目標。另外,小組是否能夠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還與組員之間的性格、學習能力等有關,所以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各個方面,減少外因導致的小組不匹配,從而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
學生難以放手大干一場的原因,多數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束縛。在團隊協作中,教師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問題,放手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認知。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學生引導,并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相應的反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引導者、組織者、解答者,相當于一雙無形的手操縱著整個局面,但卻不是其中的主角。
有效是指在最短的時間里,做出結果最優的事情。團隊協作下的自主學習最令教師頭疼的便是對時間的把控,有的教師花費過多時間,而學生收獲極少,有的教師時間過于急促,導致協作式學習只是一場表演。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把控好課堂時間,成為眾多教師反思的問題。將主動權交于學生之后,教師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對課堂有更好的把控。因為學生碰撞出的多元化問題和思想,讓教師很難駕馭,學生可能就一個問題進行過渡的拓寬。在團隊協作下的自主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所以具有充分的權利去控制時間,這不僅僅要求教師做好預設工作,還要求教師吸取經驗,進行合理化的反思。教師在進行預設時,要做好環節設計,盡可能地告訴學生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控制,讓學生做好計劃和準備。另外,在課堂進行時,出現預設之外的狀況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但是不可多,耽誤大部分流程的進行。在長期的探索和反思下,教師和學生將形成自己的時間行為模式,最終將學習任務有效的完成。
好的歸因方式會顯著的影響團隊之間的情緒,也會改變學生的認知。如果學生在團隊中認為做的不好,把問題的根源歸結于這一類很難改變的事物上,就很容易收獲失望和痛苦,削弱動機。而好的學習者往往把原因歸結于外界一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例如學不懂是學習策略的問題,資源的問題,努力不夠的問題。如果因為錯誤的歸因和評價削弱了內在動機,那就意味著一個學習行為的終結。所以,教師要學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評價自己學習模式,找到最為客觀的理由。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調查表,盡可能設計一些外在的失敗原因,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另外,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找到自主學習失敗的原因。
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進步,要求教育緊跟其后,因為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對教學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它也有著許多不可忽視的弊病。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教師不斷去探索、去實踐,盡可能做到長善救失,為高中數學的教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科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