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平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中心學校,安徽 合肥 230000)
在小學生的概念里,我們的古詩詞通常都是以朗誦的方式來學習表達其中的意義。很少去關注古詩詞還有另一種傳統的表達方式,那就是——吟誦。其實,帶有韻律的吟誦方式更加凸顯詩詞的美妙韻味也增添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日本吟詩社眾多,社員據說有百萬至數百萬。其吟誦的內容有日詩有漢詩。漢詩吟誦有吟誦譜傳世。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皆有漢詩文吟誦,傳承達千年以上。有用轉讀音吟誦的,有用漢語吟誦的,各分流派。而吟誦在中國古代主要通過古代的教育系統(私塾和公學)傳承。老師把對詩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誦之中,整個兒傳給學生。所謂讀書聲,即吟誦聲。吟誦是如同識字、寫字一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過幾年私塾,就會吟誦。
清朝廢除科舉,私塾面臨困境,吟誦受到打擊。建國以后,吟誦不再進入課堂,80年代學者聚會常有吟誦,亦有演出、研究,許多領導和學者都曾大聲疾呼恢復吟誦,未有實效。
進入21世紀,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吟誦感興趣,各地的吟誦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教育界也自發開始了恢復吟誦傳統,把吟誦引回教育體系的探索。中小學語文界很早就開始吟誦教學的探索了。廣州的陳琴創“素讀經典”教學法,現已經推廣到全國。上海的《小學語文》最早組織“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目前已經發展了全國的數百所示范學校。2015年北京市成立吟誦教育研究會,旨在研究與推廣吟誦教育,將吟誦與教育結合,力求推廣快樂、優美、時尚、靈動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法。
這些都說明吟誦是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的,只是這些吟誦體系眾多,大部分還不規范,也缺乏傳承。而將吟誦和傳統的古詩詞的教學以及常規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機結合、以達到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積累古詩詞乃至喜歡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修養性情、怡養品格的目的的成功范例少之又少。
通過開展古詩詞吟誦教學,不斷改變吟誦形式,對吟誦與課堂教學整合進行積極探索,摸索適合農村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方法,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淀。學習并積累傳統經典古詩詞,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通過吟誦鑒賞文質兼美的詩詞,獲得情感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對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樸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吟誦教學正是開啟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通過吟誦古詩詞,讓同學們入情,入境,對于同學們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深遠的意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而“吟誦”,百度百科中有所闡述: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
當前,我們說的吟誦,主要包括誦、吟、歌、唱四個階段。誦,是以平節奏規矩,引聲讀之。即,講究“平長仄短”。也就是,誦: 誦sòng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吟,以平仄、節奏規矩,引聲咿唔之即,吟 : 吟 yín 唱,聲調抑揚地念。歌,強化音節,縮短平仄長短的差距,伴以檀板、響板等打擊樂器,或隨樂鼓掌,展喉發音。唱,以音樂為主,伴以管弦樂器,隨其板拍,展喉發音。
為此,我們根據聲韻分析和平長仄短的吟誦規則,在班級開展古詩詞吟誦教學,教會學生吟誦古詩詞的方法,可以激發小學生吟誦古詩詞的興趣、積累古詩詞乃至喜歡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針對古詩詞吟誦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有利作用,我校主要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探索與實踐的。
首先要探索出適合農村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方法,激發小學生吟誦古詩詞的興趣。同時,編寫適合農村小學古詩詞吟誦的校本教材。最后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變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方式,提高教師理論修養和吟誦教學實踐能力。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一)查閱國內外有關吟誦教學的論文、著作、報道等,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鑒的優秀經驗。通過文獻研究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二)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我學區農村小學生古詩詞吟誦教學的現狀,收集學生及教師對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確定課題實驗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行動方案。
(三)強調對我校古詩詞教學現狀進行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學校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的問題及原因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新的教學措施,擬定行動計劃。通過不斷改進的行動研究,改進現有古詩詞吟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適合農村小學古詩詞吟誦的教學方法。
(四)調整相關吟誦教學內容,改進吟誦方法,探索適合農村小學吟誦教學的方法,編寫校本教材,錄制吟誦音視頻,撰寫教育隨筆,開展班級吟誦比賽、繪本、手抄報等相關活動。
在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嘗試,讓古詩詞吟誦能在農村小學課堂中成為教學特色。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繼而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達到傳承中華美德的終身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