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嵐
(河北省張家口經開區柳樹屯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在新實行的課改標準中要求,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對運算的理解,同時加強口算能力的培養,注重多種算法的思維培養。同時提出學生應當能夠具備從實際問題中找到問題數量關系的能力,也就是加強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能夠具備從實際情境或現實生活中理解并解決數據計算問題的閱讀能力,這也就要求在教學中注重計算教學的閱讀指導。
有學者認為,計算教學實際上是“記憶通向理解”的過程,因此需要具備速算口訣或是運算規則的應用能力,這也反映在了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往往在低年級開始就被要求背誦加減口訣或是九九乘法表,以實現快速運算的目的。
在我國的基礎教學中,計算課程的占用比重相當大,是小學義務教學階段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數學教學的重點。此外,在諸多教學內容中都可以發現計算的身影,比如在教授一些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如何發現的教學活動中,都會涉及到計算過程,對計算的理解能力也決定了學生對其他內容的理解。
根據已有調查,小學生在計算中主要會出現以下幾種常見錯誤。
首先是計算方法不正確,在進行閱卷工作或事批閱作業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因為對算法和算理的不理解出現計算錯誤,比如5.4*3會有學生因為不理解小數乘法計算得15.12。此類錯誤都是因為學生無法正確理解算理兒出現的。
其次是對食物的感知不準確,如將符號看錯“+”看成“-”或者是“3”看成“8”,盡管有學生將此歸咎為粗心,但實際上還是對于事物的感知不準確導致的。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如缺少認真的態度,表現為書寫時自己潦草看不清是“6”還是“9”或者是卷面不整潔導致的石粉缺分等。這與他們在思想上的不重視有很大關聯。當學生的做題量達到一定標準以后,會出現一定的思維定式,比如“這個場景一般是要求算乘法還剩幾個蘋果”等,這會對他們的閱讀理解是產生干擾,最終出現身體錯誤導致計算錯誤。在完成題目之后,學生也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因此會難以發現并改正錯誤。以上都是實際教學中發現的常見問題。
對于發現的計算錯誤,可以發現很大一部分都與審題時的閱讀理解或者是算理學習時沒有完全明白有關,因此在解決小學計算錯誤問題時,應當加強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閱讀指導來改正這些問題。
數學閱讀理解包括多個層次,從最基礎的讀懂數學符號到理解并應用,難度逐漸提高。根據研究,可以肯定數學閱讀理解能夠直接影響數學解題,在《小學數學學習心理研究》這本書中作者徐速就表示在國外的一些研究中,學生對于題目語言的錯誤理解會直接導致他們的正確率。因此能夠加強數學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最直接的提升小學計算正確率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錯誤,正確評估學生的真實計算能力。
從目前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情況來看,計算教學中對于閱讀的教學并不重視。盡管教師會在試卷訂正或是作業訂正的時候強調認真讀題審題,但是很少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認真審題閱讀,教會起閱讀技巧。在對教師進行調研時,多數表示盡管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圖進行閱讀教學,但是效果并不突出。
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會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有些教師喜歡使用固定的表述來講解不同算法的題目。如進行加法教學時會較多的采用“……比……少”這樣子的語句,“……比……多”來表示需要減法,當這樣語句或者說是題目使用較多時,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思維定式,在看到關鍵字的時候就不再仔細審題而直接使用潛意識的算法,導致出現計算錯誤。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使用此類會讓學生產生思維定勢的關鍵詞,同樣的情景使用多種表述,避免造成學生的固定思維。設定多種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盡管數學教學中一直不斷的強調審題的重要性,但是實際的教學中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卻并不充分。隨著年齡的增長,數學試題趨勢更偏重于對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考察而非簡單的計算能力,因此在低年級的時候就應當重視閱讀能力對于數學解題的重要意義。不僅要告誡學生重視審題,也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題目或者是去發現關鍵要點,如已知條件是什么,考察問題是什么等等。
學生往往為了急于完成題目,在閱讀題目是往往只進行關鍵字閱讀,缺少閱讀積極性,特別是在遇到較為復雜難以理解的題目時,往往會因為煩躁或事難度選擇放棄。這種情況下,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夠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學生給予閱讀反饋的時候給予積極的肯定,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更注重學生的閱讀過程而非閱讀結果。
數學閱讀不僅僅是讀懂題目,而是一個在閱讀中積極思考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不同的閱讀技巧建議。如讀題時下筆畫出題目的關鍵詞或者是小陷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