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敏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第三中學,浙江 湖州 313000)
本文以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教學為例,分析了現階段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如何將問題導學這種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中,以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我國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教學中,學生的地理問題意識相對薄弱,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學生個人的問題意識會對其學習成效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也會影響高中生的全面發展。須知,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個人的問題意識顯得十分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顯得非常沉默,這并不代表學生對于地理學科并沒有學習興趣,而是說明了我國高中生基本沒有問題意識或者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學生下意識認為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尤其在地理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教師的板書往往以地理學科的知識為主,學生在記筆記或學習知識點時,很少會質疑地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點,這也導致了學生在聽課時下意識就會接受地理教師的教育。長此以往,學生也就習慣于不再提出任何問題,也不會指出自己所無法理解的地理知識和教師授課時的不合理現象。
在實踐中,有些教師認為,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可能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浪費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因此很多地理教師基本會忽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忽略了學生作為地理知識的初學者,接觸到的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地理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理念對他們來講都是陌生的、全新的,但教師卻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熟練掌握了高中地理學科的教材內容,這也使得他們無法看到自身在地理知識教學和地理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于作為初學者的學生來講,卻能夠注意到教師所未關注到的細節問題,學生所關注到的很多問題有可能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真正欠缺的東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高中生個人的問題意識,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使他們在升入大學以后學習更高難度、更復雜的知識時,能更加游刃有余。以湘教版八年級上冊有關“中國的氣候”這個章節的地理知識教學為例,很多地理教師都是需要用一節課的時間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再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運用做題的形式來查缺補漏,這實際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地理教師能夠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積極探索問題中所考查的地理知識點,并為他們故意在問題中設置幾個陷阱,鼓勵高中生去探索、去發現,待學生發現問題中存在缺陷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去提出所發現的問題。另外,地理教師也應該事先說明,小組討論結束以后會在全班同學中進行提問,可以選取幾個課堂表現相對不夠積極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詢問他們剛才進行小組討論得到的結論,這樣能夠有效推動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改變過去學生個人問題意識相對薄弱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充滿熱情。
引導和培養有所不同,地理教師引導高中生產生問題意識,主要是想讓他們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讓他們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可以去思考為什么會這樣,應當怎樣解決。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地理教師就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地引導高中生進行自主思考。例如,地理教師可以在課程的導入環節,可以為學生留出問題,如“我國少數民族在分布上有何特點?”,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自覺帶著問題來進行思考,然后教師再通過口述或者圖示的方式來進行設問,讓學生自主思考“少數民族分布上到底有何規律?”,學生在查閱課本和進行小組討論以后,教師再就相關問題就行提問,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也能夠提升高中生自身的問題意識。
在生活中地理知識處處可見,是一門具有很強生活性的學科,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提出問題,這樣能夠激發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地理知識,養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以湘教版選修五教材中有關“我國的自然災害”這個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他們比較熟悉的汶川地震成因,并用多媒體設備類學生播放汶川地震發生時和后續救援過程中的影像資料,這樣學生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地震的危害,然后再向學生提問“如何預防地震?汶川地震在發生時有何特點?在救援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常識和書本知識來回答有關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能更好掌握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成因和危害等地理知識內容。
應用問題導學法有利于推動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教學成效的提升,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為此,地理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用多種途徑來培養高中生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