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
(湖南省永州市大忠橋鎮白合完小學,湖南 永州 425000)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一味注重學生的習題積累,通常布置大量的課后練習題導致學生覺得數學枯燥乏味,而學生也只是進行機械的計算。這不僅僅不利于學生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提倡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個性發展,能力培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素質教育。
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數學知識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教師樹立生活化教學的理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書本上的知識點與生活中的實例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常接觸的物品作為教學道具去引導學生,做好學生的引導者。
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知識是未知的,教師從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導入,給學生們營造一個熟悉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認識圖形這一小節中,課本上有魔方,足球,骰子,紙巾盒,墨水盒,水杯,可樂等,要求同學們將這些相同形狀的物品歸類放在一起。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來找出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和上面的物品形狀相似。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這樣的歸類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其形狀特點,教師在一邊加以指導,由學生將各個圖形的特征總結歸納,感受到我們身邊存在的數學知識,而不單只是一個腦海中抽象的幾何圖形。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中有一節是認識鐘表,如果只是看書本上靜態的圖片學生對于想象鐘表上指針的變化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將課堂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回到家里觀察自己家里的鐘表都有哪些特征,甚至可以讓學生第二天把鐘表帶到課堂上來。同桌之間互相考查,檢驗對于鐘表認識的掌握程度,通過這些互動小游戲讓課堂增添一些趣味性。
數學最初的產生就是為了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當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問題的時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能夠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小學這個學習階段通常課本上會為學生列舉一些例題,但課本上的例題抽象陌生,學生沒有切身的感受,通過教師的講解依然停留在問題的淺顯表面。雖然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但是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是無時無刻的,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舉例會讓學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數學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數學知識到主動探索生活中的數學運算。
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中會學習到百分數的一些運算,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商場中我們總能看到某某商品八折優惠,那么八折到底比原價優惠了多少呢?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中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問超市中常常會有購物滿一百返十塊的優惠活動,那么最后總共支出多少錢呢?通過解決這些生活化的問題達到加強課堂知識點理解的效果,同時將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學以致用。
雖然我們要求數學教學生活化,但并非意味著課堂不再重要。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最終是為了給我們的數學教學課堂提供助力,千萬不能沒有主次之分。只有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把握著課堂的節奏,學習的進度,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就要把生活帶進課堂,把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只有有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玩游戲這些特點來設計課堂活動。
情景模擬教學也同樣適用于小學數學課堂,這樣的生活情景模擬使原本枯燥沉悶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多彩,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由生活逐步引入到課堂,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培養他們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課堂上積累的知識去解決這問題,才能夠體現出知識的力量。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順應新的教育背景而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但并不是僅僅依靠教師這一主體就能完成這一轉變,還需要教材課本也隨之改進,教師依據教材設計相應的課堂計劃,當然還不能缺少學生的配合,才能夠真正的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落實完成。教師們也要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材課本也要更新迭代,在教學內容的編寫上注重新的教學內容,多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達到教學生活化的目標;學生們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和課后安排,將教學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