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佑香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湖塘中學,江西 萍鄉 337000)
設問導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討論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為了改善教師一味灌輸的課堂現狀的一種方式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設問技巧對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形成互動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最容易產生形式化,教師通常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通讀一遍課文,隨機提出幾個關于課文的問題,找學生來回答,就完成了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還有一些教師做一些復雜的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去了解課本中文章的實質內容。
教師一直倡導活躍課堂氣氛,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但現在有些語文課堂過于活躍,學生難以認真思考文章的中心含義和所表達的情感。語文課堂,需要學生靜下心來耐心地讀一讀課文,需要學生擺脫浮躁的氛圍,打開思維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
按照傳統的課堂方式,教師是一味灌輸教學內容和重點,導致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不會動腦思考,課堂氛圍差,學生死記硬背。因此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在重視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這就可以通過設問導學等形式進行。
在進行設問導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大綱的重點篇目,了解大綱的要求,緊抓課文的核心內容去設計問題。其中,“問”和“導”是關鍵,通過教師的設問,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能夠形成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再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回到文章中去找到解決答案,更加加強了學生感知文章的能力,進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前,需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整體的把握,可以帶領學生先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頭一天的預習和課前的朗讀去熟悉課文。在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課文的重點之后,由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問題,學生再進行回答。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對課文質疑問難,找其余同學進行回答,同學回答不了則師生共同探究出問題的答案,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把“一味灌輸”式課堂變成“創新”式課堂,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權。實踐證明:只要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等老師之講說”。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于課堂設問導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創新和個性化設問就是其中的一點。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提出問題,這樣也能夠使得學生更快的融入到課本中。不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同,理解程度上也有差距,教師也可以按照學生所掌握的程度進行設問,提出針對性問題,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到課堂中。例如:八年級語文課本中《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不同的學生朗讀的情緒也會不一樣,學生對于母親的表達也會不同,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提出各種問題,例如,“朱德作為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他小時候是如何成長起來的,主要受了誰的影響呢?”從而更好的掌握、理解本文。
通過設問導學的方式,可以達到教師、學生在課堂上的雙豐收。教師通過設問導學的方式,可以啟迪學生進行更加主動的思考,使得”人””文”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問也可以使得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上發現更多的問題,從而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次,課堂氣氛沉悶一直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一個原因,教師通過恰當的提問,可以輕松的活躍課堂的氣氛,帶領學生進行主動思考,使得學生更加熱愛課堂。有些課文的內容缺乏合理性的安排,教師也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思考,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對于教師來說,在給學生不斷提問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程度,進而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程度再進行提問,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作為中學生,有獨立閱讀現代文的能力,能夠掌握主要的文本內容的能力,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對文章內容有自己的基本見解、個人體驗與發現。我們需要充分了解初中語文設問導學的概念,理解它產生的原因以及設問導學的方式方法,掌握好設問導學模式的設計要點,備課時要精心策劃;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要切中要害,要有一定的質量,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探究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效果,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