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虎
當前,課程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在課程標準中重點談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之一就是“綜合思維”。在地理課堂上如何使該要求落地生根,是擺在眾多中學地理教師面前的急迫任務。為此,筆者就綜合思維能力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探析。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思維”是指人們以全面、系統、動態的方式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品質和能力。由于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復雜的,在不同時空條件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素養的形成有助于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和人類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首先,地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特征,也有人文科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交叉綜合性,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地理環境。第二,區域特征:地理內容與每個特定區域密不可分,任何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地區之間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結構存在地域差異。另外,地理學還有空間和動態特征。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形成了一個不完整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這使得學生養成一種習慣:學習地理主要靠背知識點,上課甚至可以不用聽,考前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如此只重結論、輕探究過程的學習方式,在遇到新的地理問題時,思維就比較混亂,沒有邏輯性,無從下手。
地理學科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具有一定深度和寬度的思考能力,要能夠利用全面發展的視角來理解地理學習中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許多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學習地理時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他們經常只關注局部,用孤立的觀點去認識和解決問題,對一些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夠科學、全面。
在地理學習中,一些學生有解決某個問題的知識,但由于思維過程不清楚并違反了某些邏輯規則,結果得到錯誤的結論。例如,對于熱力的循環,一些學生思維混亂,缺乏邏輯性,不能理解高壓和低壓發生的原因主要是不均勻的熱和冷引起的,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大氣的運動方式是從低壓到高壓。
地理學科具有人文科學的特點,很多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可以指導我們很好地生活,所以我們要指引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以生活實際為契機,總結地理規律,提升地理思維能力,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例如,太陽運動問題的分析,教師可以使用地球儀來演示太陽運動路線,學生可以在正常生活中觀察太陽的方向。又例如,在分析為什么我國東西部存在很大差異時,學生可以結合東西部生活實際,得出東耕西牧與我國降水的巨大差異有關,從而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的結論,形成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結論。事實上,生活中有許多地理現象,學生可以從現象中發現知識規律,并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其樂無窮。
在分析區域內人地關系時,首先要掌握區域內人與土地關系的證據,然后進行系統分析:首先要弄清楚關系系統有哪些要素;二是確定以什么方式、元素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三是對系統進行全面分析,找出人地關系問題的癥結所在。
以黃土高原自然景觀的形成為例,我們應綜合分析黃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和人為因素,如當地地貌、水文、氣候、人類活動等。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蓋度隨著土壤侵蝕而下降,隨著表層土壤的消失,當地氣候趨于干燥。這個例子表明,黃土高原地貌是由土質疏松、多空隙、易溶于水,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過度放牧、采礦等人類活動共同影響造成的,黃土高原的景觀正是在這種統一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在分析這一地理景觀時,體現了綜合思維的運用。
邏輯思維是一種比較、綜合和歸納推理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方法。其中比較法是我們地理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同一地理現象放在不同的時空中比較,也可以把不同地理現象放在同一時空中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學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和規律。例如,我們比較了尼羅河、亞馬孫河、長江和密西西比河四條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可以知道,影響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其次是地形。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以地理教材為載體,緊密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科學全面地認識地理學科,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寬度,最終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