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飛
(夾江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四川 樂山 61410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患者一旦出現該病癥特征,會大大提高患者以及新生兒的病死率,是臨床中值得重點關注的病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通常出現時間是在在患者妊娠20周或者產后2周左右,因此,在此期間應注意觀察孕婦體征等。由于此類病癥發生在患者妊娠期,因此,在選擇麻醉方式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謹慎選擇。本文就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剖宮產的不同麻醉方式及麻醉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68例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妊娠高血壓疾病剖宮產的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為試驗組(34人)和對照組(34人)。對照組34例患者年齡在24到35歲,孕周為38到41周。試驗組的34例患者年齡在22到38歲,孕周為39到42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等其它資料上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的34例妊娠高血壓疾病剖宮產患者采用單純硬膜外麻醉,具體方法是:患者采用左側臥位體位,醫護人員采用17G 硬膜外針對L1~2 或者 L2~3 處進行穿刺,當穿刺到達患者硬膜外腔時,將3.85cm 硬膜外導管置入硬膜外針頭端,向硬膜外導管內注入15ml 的2%利多卡因,之后根據臨床中患者的具體情況,可分次多次向硬膜外導管中繼續注入利多卡因,應將注入量控制在4ml 左右。
1.2.2 對試驗組的34例妊娠高血壓疾病剖宮產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具體方法是:患者采用左側臥位體位,醫護人員對 L2~3 或者 L3~4 處進行穿刺,當穿刺到達硬膜外間隙后,將25G 筆尖式腰麻針插入,待有腦脊液流出時,注入10mg 的布比卡因,拔出腰麻針,隨后將3.5cm 硬膜外導管置入硬膜外針頭端,將患者的體位變換為仰臥位,調整患者的痛覺阻滯平面,盡可能將平面調整為 T6 水平,在臨床治療中,若5分鐘之后麻醉平面的效果未達到理想,此時,可在硬膜外導管中繼續注入5ml 的2%利多卡因。
對兩組患者的麻醉生效時長、麻醉失效后所用的恢復時間、達到高麻醉平面所需要的時間以及患者麻醉后產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觀察。
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34例試驗者患者,其麻醉的生效時長、麻醉失效后所用的恢復時間以及達到高麻醉平面所需要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4例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34例試驗者患者麻醉后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少于對照組的34例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可包括慢性高血壓、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子癇、子癇前期。據統計,我國孕婦在妊娠期的發病率要高于國外其它國家的發病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通常出現時間是在在患者妊娠20周或者產后2周左右,患者一旦出現該病癥特征,會大大提高患者以及新生兒的病死率,因此,在臨床中需格外關注位于這一階段孕婦的身體指標。由于此類病癥發生在患者妊娠期,因此,在選擇麻醉方式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麻醉方式的選擇具有復雜性,需謹慎選擇。
在臨床治療中,單純采用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發生高血壓危象,防止患者出現低血壓,并且對孕婦的身體不會造成大的傷害。但是,此種麻醉方式也存在缺點,即單純采用硬膜外麻醉此種麻醉方式,麻醉的生效時間以及達到高麻醉平面所需要的時間較長。選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麻醉方式,雖會導致患者出現低血壓現象(此處說的低血壓通常在正常生理范圍內),但此種麻醉方式結合了硬膜外麻醉與腰麻的雙重優點,不但用較少的麻醉藥達到相同的且良好的鎮痛效果,還能對組織平面進行有效的控制,對保護孕婦及新生兒的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院的本次實驗研究中,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34例試驗組患者,其在麻醉的生效時長、麻醉失效后所用的恢復時間以及達到高麻醉平面所需要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的34例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觀察組的34例患者出現1例寒戰、2例低血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7%,而對照組的34例患者出現2例寒戰、4例低血壓、 2例疼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3%,試驗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臨床中,對妊娠高血壓疾病剖宮產的患者而言,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的麻醉方式,會明顯縮短麻醉的生效時長、縮短麻醉后期失效后的恢復時間以及達到高麻醉平面所需要的時間,并且,還會降低麻醉后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比單純采用硬膜外麻醉的臨床效果更好,更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