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工業遺產是新興的文化遺產研究課題,它是記憶遺產、檔案遺產。本文主要分析工業遺產內容、工業遺產的價值、工業遺產的未來及如何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
由《下塔吉爾憲章》和國內專家和學者們關于工業遺產的相關報告,總結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學的、技術的、工業的、工程的、建筑的、文化的、審美價值的、環境價值的、景觀價值的、經濟價值的、情感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工業文化遺存不但包含工業發展中所使用的廠房、設備等;還包含了冶煉、運輸、銷售的相關場地;工業設備運行、養護技能;以及與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和與其相關的其他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工業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精神,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是強國建設有力的支撐。每個國家展現的其獨特的工業文化,影響著本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發展軌道,影響著全人類的價值體系。工業的發展及繁盛拉動了國家的迅速崛起,工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其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
工業遺產中蘊含了產業工人和工業文明史之間的關系,以及工業化進程中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情感經驗結構的內容。研究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要把工業遺產與人、城市、國家聯系起來進行價值評估,使工業遺產具有人文性,具有地域性,使工業遺產的價值得以充分展現。雖然不同的國家對工業遺產的評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評估方式都建立在對其價值進行充分認知和評價的基礎上。現結合史料及相關法律條文,從歷史、經濟、社會、科學以及藝術價值方面對工業遺產價值進行分析。
歷史價值: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離不開工業,工業遺址是人類社會進程的歷史沉淀,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標志,是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企業來說,工業遺跡就是自身成長的足跡,是展示歷史的平臺。縱觀歷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創新,一個國家的成長正是基于工業的發展。工業遺產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人類展示近代民族國家成長及豐富的歷史,有助于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工業遺產還原工業時代發展演變過程,讓我們充分了解城市發展進程的腳步是如何向前邁進,進而彰顯工業發展在當時所表現的巨大的價值。在我國的工業時代,遺留大量的工業建筑,這些工業建筑逐漸成為構成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是我國的第一批工業遺產,建國后制造了我國的第一支沖鋒槍,改變了中國軍隊槍械“萬國牌”的落后局面,具有著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經濟價值: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應該提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進行全面思考和統籌規劃。國內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主張與自然和諧共存,在舊址不破壞現有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的修復及創新改進,建設成為城市主題公園,如廣東改造較為成功的中山歧江公園;二是利用科學的方式,合理的進行改造工業遺產,《關于工業遺產保護的下塔吉爾憲章》中規定,改造后的工業遺址更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對現存的有價值的工業廠房進行改造,將新的元素注入其中,開辟其獨特的人文環境,將工業遺產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區,如北京的798 藝術街區等。此舉不但避免拆除建筑帶來的各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且將工業遺產經過創造性規劃重煥光彩,有助于當地旅游業或其他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增加經濟價值;三是修復工業遺存,以主題博物館的形式將工業遺存真實、完整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增加工業遺產的歷史感,如江南造船博覽館,大華工業遺產博物館。
社會價值社會價值體現了工業遺產的文化知識、精神傳承和社會凝聚力等多方面具備的社會效益。工業遺產的作用發揮既是能源的再利用,保證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又能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工業繁榮發展期,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社會取得了相應的進步。社會發展到了現在,人們對于工業遺存的美好回憶及認同感都與其息息相關。社會的價值也就體現在這種物質與精神層面相結合的社會形態中,具有著深刻的社會影響。
科學價值:對工業遺產的研究,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彌補其不足。探討工業遺產的過程也就需要不斷的完善和調整人類發展的進程。人類發展到工業時代,再由工業時代發展到科技時代,這是人類在歷史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飛躍。對我們未來的發展而言,重新審視工業化在歷史中的進程就顯得尤其重要。基于對文化遺產認識的發展,工業遺產更是需要研究與被關注。
藝術價值:工業遺產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其建筑上的藝術性。工業遺產延續了城市的工業歷史文化,工業廠房建筑及工業時期的設備,這是一代人的記憶,刻畫的是一個時代的主旋律,是工業時代獨特的藝術成就,體現的是這個時代的發展狀態,推動了當時社會的向前發展,是現在的社會形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簡約的外觀、樸實的車間、精密的科學設備等等,這些都是工業時代特有的符號,體現的是工業遺產重要的藝術價值。
2006年4月18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會上通過《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后由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成為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研究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國開始工業遺產研究工作的重要標志。“工業遺產”概念由此正式走進中國視野,并得到各界的關注和認可。
直至今日,工業遺產其保護、研究和管理的組織機構日漸完善,與國際相關平臺的聯系日益增強,社會各界對其價值的認可和重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工業遺產逐漸脫離其他領域的附屬角色,凸顯出自身特有的價值范疇和文化意義。工業遺產在歷史、經濟、社會、藝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相關的研究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業遺產又因其獨特的“遺產”性質,通過文物系統與世界工業遺產平臺搭建起聯系,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應該提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進行全面思考和統籌規劃。工業遺產要本著“修舊如故”的基本原則,兼顧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進行保護及發展。對工業遺產綜合規劃,進行合理改造,降低環境污染與資料浪費,使改造后的工業遺產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價值,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尚處在摸索階段,前進的路上還需要相關學者不斷深入的研究,需要各界的宣傳及普及,來推動我國工業遺產研究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