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佳珺
(江西省于都中學,江西 贛州 342300)
情境教學法這一說法最初是由英國的應用語言學家提出的,是一種主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本,將知識融會貫通,并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的合理運用,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改變了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式教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真實性原則,即是說營造的情境應當是真實,有效的,與學生的生活具有關聯性,能夠引發學生的想象與情感的共鳴,而不是陌生化的。而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與中國的漢語存在極大的不同,且高中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理解西方文化語言背景的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具有真實性的情境就顯得很重要了。真實性的情境能夠從心里上減少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抗拒,其次,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真實的教學情境可以拉近學生與英語學習的距離,讓學生真正從內心喜歡上英語學習[1]。
情境目標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具有明確的目的,能夠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首先,由于營造的情境是具有愉悅性,輕松性,因此教師很容易出現游離與教學情境之外的現象,這時目標性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其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具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盲目的接受教師所提供的知識,學生應該做到能夠有選擇性的吸收自己為了達到目標而需要的知識。目標性原則不僅是在高中階段要遵循,是任何一個階段的教師都應該遵循的[2]。
教師營造的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學生,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枯燥感。英語本就是外國語言,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故教師若是能夠很好的掌握學生的好奇心,熟練的運用情境教學法,便能更好的使學生把思考和探索作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和恐懼。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思維都在發生著變化,這正是情境教學法所追求的效果。
學生具有正確的英語思維是學好英語的前提。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對于事物的認知,看法,思考習慣等都存在著巨大的不同。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先了解英語形成的語境,運用的方式。且不同語境下英語單詞、句子都有不同的意思,是隨情境變化的。因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極其的重要了。只有明白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語使用的具體情境。而不僅僅是用我們習慣的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西方的文化,學習西方的語言[3]。
相似原理作為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與普遍性。形象是情境的主體要素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情境,不僅要以教材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為材料并且要求情境中的形象也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一般而言,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的學生熟悉的場景越多,越能調動學生大腦中相似知識單元模塊,從而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應注意掌握豐富的教學方法。同時,應關注當前最新的教學理論,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一般創設情境的途徑有根據生活展現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利用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這幾種。教師在營造具體的教學情境時可將多種方式一同使用,但必須要與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相符合[4]。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應有目的的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報刊雜志,角色扮演等方式來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就角色扮演來說,在角色扮演的情境設置中, 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加工和改編, 讓角色扮演更貼近事實和日常, 讓學生在更為真實和趣味化的情境中去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 在故事性的情感體驗中完成教學的目標達成[5]。
情境教學本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故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境教學的基本保證。因此,只有師生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師對學生能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學生也能夠積極配合教師,才能使情境教學法的效果最大化。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保證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時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真正的做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教學相長。同時,這一原則也要求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正確情感。其次,學生應能夠主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配合教師學習。而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完全的自主學習,盲目學習,要能盡到一個學生應盡的義務與職責。
比起傳統結論式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與探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往往需要創設具體的語境, 如果脫離了一定的英語語境, 就會遭遇英語語態的失語以及語態的多義性等問題。因此,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運用各種方法來營造情境,展示情境,創設真實的語境。同時 教師要有足夠的課堂掌握能力,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極強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