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彪
(四川省閬中市白塔小學校,四川 閬中 637400)
以往,教材總被視為“圣經”,一堂課都是圍繞教科書進行,教科書中編排的順序就是教學順序,教科書中的內容就是課上教師所要教的內容,來不得半點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陳舊的課程觀念。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著教學可以“任意施為”。它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熟練把握的基礎上,是在充分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之上實施的。如教學四年級下冊11課《種茄子》一課時,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植物的一生。讓學生自由結組回家種植。過了幾天一問,種茄子的學生少的可憐。于是我就將這個實驗進行改動,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大飲料瓶,在教室里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通過這一改動,使學生有了充足時間觀察,同時將科學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增強。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又保護和提高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知道科學課學習不僅在課堂上,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更應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課程設計的能力,特別是要有這樣一種能力——能夠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及時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其實就是在創生課程。組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質疑、探疑、釋疑。例如一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如講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先提去年日本海嘯、講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可聯系我國的航天技術……這些都是可以和課堂教學相聯系的。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不斷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
我這堂課講什么呢?以往我們教師備課時總有這么一種定式。教師沒有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讓學生達到探究的目標,獲得科學概念。因此高效的課堂,還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在四年級下冊《燃燒的秘密》一課中,在研究燃燒的秘密時,一些學生可以創設出新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在匯報交流時,學生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學生所進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實驗和個性化的實驗總結。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創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養,才能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把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激發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活動,更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懂得思考。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變革,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就學科特點而言,小學的自然教學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訓練的機會。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認識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當改變以往舊的教育觀,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并根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等特點,及時地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中去,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方案,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觀教學,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好奇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對科學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動地去鉆研;這種好奇心如果不培養和扶持,就會逐漸衰退。因此,當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時,作為教師,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置之不理,同時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找出答案。科學課的教學應該是將科學知識的傳授以科學實驗的過程與方法所展示出來,不是重在簡單的講授,而是以學生體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去獲得、去感知、去理解、去掌握。科學課的本身就是教給孩子們科學的技巧、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因此科學課高效教學要從研讀教材開始;科學課高效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高效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進行“數據”的搜集、整理和歸納;高效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有沒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