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頡慧
(鄭州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創新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1990年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在一書中提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將是“創新”和“財富”。2002年英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佛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出未來時代將是“創意經濟時代”。“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美國達14%,英國為12%。”[1]英國、美國、德國、瑞典、日本等國已經相繼進入到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從資源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轉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把培養創新能力提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1995年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提出創新能力關乎民族未來的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國家發展戰略明確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人才。為了解決創新型人才匱乏的問題,從1995年到2016年,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突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2010年)、《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年)等一系列文件,逐步明確了培養創新能力是我國未來教育的重要任務。其中《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年)強調,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是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健全課程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辭海》將“創造”一詞解釋為“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創新”強調對創造成果的實際使用和創造成果價值的實現;“創造”則強調成果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就實質而言創新與創造是相同的, 都與新穎性有關。但創造的外延要比創新大得多, 所有的創新都是創造,但創造并不全都是創新。但是創新能力在本質上仍然是指創造力,因此創新能力教育的本質也就是對創造力的培養。在國外創新能力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開設創造力培訓課程。
美國是世界上是開展創造力研究和教育最成功的國家。在進入大學之前,美國的中小學生大概會接受三種以上的發明創造培訓。193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開設了世界上最早的創造力課程。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開設“創造力開發課程”,此后加利福尼亞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數十所大學開設了創造學或創造力培訓課程。目前在美國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有訓練創造性思維的課程。美國的許多大型企業也都設立了專門的創造力訓練部門進行創造力培訓。
繼美國之后,創造力訓練課程在日本、歐洲國家、前蘇聯得到了廣泛推廣,在這些國家創造力訓練課程被作為應用工程科學課程而普遍開設,主要目的是提高工程技術領域人才的創造發明能力。日本是世界上推行創造力教育效果最好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把創造力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日本的學校普遍開始有創造力培訓課程;松下、日立、索尼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長期開設有創造力培訓班;政府還在國內許多城市設立了面向社會人員提供培訓的“星期日發明學校”。
二戰結束以后,蘇聯政府在國內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方面的“發明創造教育”。20世紀60年代蘇聯建立了七百多所發明學校,向社會各界人士提供發明創造教育。蘇聯的大學普遍開設有發明創造課程。1977年蘇聯政府在修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時特別強調“創造”的重要性,提出用全國性的“創造性活動”實現國家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并指出要“鼓勵革新和創造性的工作態度”。[2]
當前中國高校創新能力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少專門的創新能力訓練課程和創新實踐活動。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進行關于創造力的理論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將創新能力教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教育界才開始關注創造力教育問題。據研究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只有五十多所大學開設了專門的創造力培養課程。[3]
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突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后,我國高校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高校課程中都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塊。雖然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都有創字,但二者的內容和目的完全不同。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業教育則是幫助學生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當前我國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主要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公修課。這些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創業教育,基本上不涉及專門的創造力訓練。
不少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也設計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形式為科研活動、創新創業項目、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科研活動的成果形式主要為申請專利、發表論文、設計模型等,創新創業項目的成果形式是科研論文和和研究報告,創新比賽大多是創意設計類比賽。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本質上是配合專業教學進行的實踐活動,雖然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由于缺少了專門的創造力訓練,其研究成果很難有較大的創新性。
當前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影響個體創造力的主要因素有智力、知識、人格、思維、動機、環境等多個,其中思維能力是最核心的因素;但創造力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必定是在某個特定專業領域中所產生的”[4]。因此中國高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創造力思維訓練課程,除此以外還要設計科學的課程體系和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其他各項影響創造力的素質。設計以提高創造力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應當是未來中國高校推行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