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慧玲
(焦作市陳式太極拳協會,河南 焦作 454001)
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道家認為太極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于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后,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本源。
《易傳·系辭》載“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古代先賢認為:宇宙萬物所具陰陽對立元素不斷分化統一的過程即是太極。
太極文化是人類對自然界發展規律的認知。《易傳·系辭》第十一章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古代先賢認為: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的對立兩面,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這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講明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
太極圖是太極文化的藝術體現。太極文化的靜態標志是太極圖。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黑白相間、首尾糾合正是陰陽對峙統一、消長流行、互根互動理念的最佳圖示。因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習慣上稱之“陰陽魚太極圖”。
在東方文化系統中,太極圖是最基本、最簡潔、最成熟的圖形符號。形式美,對稱飽滿;和諧美,形神交融。是中國傳統象征圖形中最具代表性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太極拳是太極文化與無數的完美結合,是國粹。太極文化的動態標志是太極拳。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傳統拳術,已經成為一種國粹。
太極拳是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對意、氣、形、神一體修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可以修心。《黃帝內經》語: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只有中國的文化才能產生太極拳。太極拳要求習練者“精神內斂”。太極拳的境界是要感知“天人合一”,努力使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體悟“天下即是人身”,古人認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從身體之中來的。因為人體是所有的組織系統里最精密的自組織結構,它有一個自己的和諧機制。所以要培養更多向內觀察人身的能力,能夠掌控自己身體和欲望。
太極拳可以養性。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輕松柔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協調完整,相對于其他運動,動作更加舒緩自然,強調意和氣的結合。要求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完整一氣”、“意動身隨”、“呼吸自然”、“一動無有不動”。這些動作使得習練者精神、情感、視覺、聽覺和觸覺等都與運動溶為一體,用意不用力,能夠消除精神壓力,緩解緊張情緒,調整良好心態,怡養性情,陶冶情操。
太極拳可以強身。太極拳能夠對人的生理結構進行調理。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于通經活絡,對神經衰弱的預防和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對腦的功能還起著積極的調節因素和訓練的作用,長期的太極拳活動能夠降低高血壓。太極拳的腹式呼吸,要求深、勻、細、緩、長,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能夠調理身心。
太極拳可以健體。太極拳能夠成為群眾性體育項目,集體練習太極拳,可以增加人與人間的和諧度。太極拳以其綿緩斯文的運動風格,尤其容易增強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的觀念。太極拳運動形式及其文化內涵能使習練者對自己不斷提出拳學功夫進步和靈性修養提升的新追求,同時也能夠使習練者自覺地把個人德性的圓滿、個體智慧的增長和自我功力的提高,與社會群體的健康進步相互協調、互相平衡,實現個人靈性的完善和個體生命質量的提升,自覺地擔承起社會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