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叔邊
(貴州省荔波縣中共荔波縣委黨校,貴州 荔波 558400)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也包括近代中國開放以來歷代仁人志士自強不息、救國拯民、反對內外強權壓迫過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
紅色文化作為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國家理想的沉淀,同時也凝結了中華民族擺脫民族危機、走向獨立和復興的寶貴經驗。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和堅實思想保證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精神和理想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荔波是革命老區,境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她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鄧恩銘的故鄉,是左右江革命時期紅七軍的戰略會師地、是貴州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前沿陣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具有政府組織形式的“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駐地,荔波人杰地靈,誕生了無數的革命先烈,有南昌八一建軍的參與者蒙九齡;有抗日英烈楊家騮、全正熹等。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荔波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鄧恩銘故居、鄧恩銘故里___水浦、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
鄧恩銘故居:1979年當地政府開始在其后院修建“鄧恩銘故居”,之后多次撥款對該故居進行修繕,1990年初故居修繕完畢,可容納約130人同時參觀,7月1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2010年,為紀念鄧恩銘誕辰110周年,當地政府再撥款擴建修繕,可同時容納約250人參觀,比原來的人數增加了一倍。鄧恩銘故居每年訪問約三萬人次,2017年1月,隨著荔波旅游提質擴容的開展,鄧恩銘故居投資近10億元再次擴建,7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
鄧恩銘故里—水浦:水浦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出生地,是中國傳統村落,這里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南水族墓群(石棺墓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水浦古建筑群等。2016年我縣按按照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對恩銘故里實施打造,新建成有鄧恩銘祖居地、鄧家藥堂、思鄉廣場等一批旅游基礎設施,打通與周邊景區的交通網絡,進一步豐富了荔波紅色旅游文化和鄉村旅游內涵。
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2003年縣政府撥款維修,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11月再次撥款進行修繕,并建成板寨會師陳列館,2011年8月投入使用。因遠離縣城加上交通不便,每年前去參觀學習的僅為3000余人次。
而其他的紅色文化資源還處在“無人管護、無經費修繕”待開放的初始狀態,荔波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差距較大,其優勢難以凸顯。
1.有利于加強黨性教育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性教育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利用紅色文化進行黨性教育能夠使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刻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辛,更加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積極工作。
2.有利于補平黨校黨性教育短板
荔波縣委黨校可以聯合縣史志辦等相關部門,充分利用本地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并進行深入挖掘、整理,使之成為生動的黨性教育教材。同時也可以通過開設現場教學這種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員有更為直觀的感知和觸動。目前,我們已開發了鄧恩銘烈士陳列館、鄧恩銘故里—水浦、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等現場教學點,但在內容和形式上仍需完善。
珍惜和保護這些紅色資源,為青年人開辟接近紅色文化的媒介,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基本要求。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應當善于發掘和利用有效資源。在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方面要做到:既要推進紅色資源的多樣化、深度化、市場化發展,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紅色資源的魅力,又要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做好相關的保護工作。要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利用,防止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誤解、歪曲或濫用,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尊重與弘揚。我們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了避免紅色資源受到超負荷的破壞,就必須完善資源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其足夠的承載力。
其次,加強紅色資源的管理體制建設。一方面,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建立相應的以市場為主的管理體制,統籌配置紅色資源,促進紅色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滿足市場化需求。另一方面,作為相關行政部門,應該積極配套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外部監管體制,從政策、法律、法規、制度等方面來對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保護,將市場化經營管理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地統一起來。
第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育。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它是以靜態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且遠離我們的生活年代,如果僅僅通過櫥窗陳列、圖片展示等形式,人們是難以感悟到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產生心靈的共鳴。為此,必須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育。通過對從業人員歷史知識、專業技能、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培訓,拓寬其知識面,提高其服務的質量和意識。
總之,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沒有保護的開發,是不可持續的開發,而沒有開發的保護,則是沒有根基的保護,政府的大量投資固然必要,要做到紅色文化資源的持續利用,就得由政府保護發展為全社會保護,由專家保護發展為全民保護,全方位保護和新形式保護的新局面。
由于時間、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等因素,紅色文化的印記在慢慢弱化,很多散落在鄉間田野的資料也在逐漸地丟失。為此,政府應加大投資的力度,加大挖掘、收集和保護革命歷史文物和回憶錄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