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海初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00)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歷經磨難的大時期,在滿清風雨飄搖的統治國家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內部捻軍等反清勢力接連不斷,外部邊疆危機重重。1866年清政府在福建建立了馬尾船政學堂開始培養海軍人才。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在這個時期里也開始進行了“明治維新”運動。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內一些軍國主義分子開始鼓吹“征韓論”和“征臺論”,積極準備派兵侵略臺灣。1874年,在臺灣地區有琉球人被殺害,日本以此為借口派兵前往臺灣南部的瑯嶠登陸,在我國高山族的英勇抗擊下,他們退守龜山。清政府此時也積極派福建馬尾船政學堂的學員參與實戰。后來由于日軍內部瘟疫流行,在美國的調停下雙方和解,清政府賠撫恤金50萬兩。這件事讓清政府極為震動,事后清政府在沿海等地督撫和中央高級官員中展開了一場關于海防政策的大討論,史稱第一次海防大討論。清政府就“海防”和“塞防”出現了爭端,雖然未達成共識,但是海防已經上升到了一個高度。接著很快有一件事對此次討論的結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更加提升海防的地位。
正當日本侵犯臺之時,法國趁機侵犯越南,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6艘侵入福建馬尾港,停泊于羅星塔附近,伺機攻擊清軍軍艦,馬江海戰爆發,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江海戰慘敗,激起國人極大憤慨,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正式宣告爆發。戰后清廷痛定思痛決定對籌劃海防、海軍建設再次進行了大討論。這次討論后,清廷當局決定大治水師,加強海防建設,建立海軍衙門,加強臺灣防務建設。推進北洋海軍的迅速成軍,為建立近代一支強大的水師打下了基礎。
在清廷“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思想指導下,當局大量的購買軍艦。當時主要是跟英國和德國購買。1886年5月,奕訢奉旨巡閱北洋海防。當年的8月,俄國謀占朝鮮永興灣。清政府命丁汝昌與瑯威理率定遠、鎮遠 、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艦到朝鮮釜山、元山一帶巡游。8月9日艦隊到達日本的長崎進行訪問,北洋水師強大的軍艦使得日本認為艦隊此次的來訪是向其炫耀武力、施加壓力。三天后,中國水兵與日本警察發生沖突,雙發差一點動武,史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這件事讓日本從這中受到了極大刺激,他們認為北洋艦隊已成為威脅到了日本的生存,從而加快了海軍的建設。
歷經了第二次海防大討論和挫敗俄國的陰謀后,清廷也加快了海軍的建設,為此清廷于1888年頒布《北洋水師章程》北洋水師正式成立。這是一支由有25艘主要大小軍艦和50艘輔助軍艦以及30艘運輸船和4000官兵組成的海軍。它曾為保衛祖國海疆安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891年5月,李鴻章奉命檢閱北洋海軍 ,1891年6月26日艦隊赴日本之馬關 。7月5日,北洋艦隊安抵橫濱進行建軍以來第二次訪日,這一次他們看到了日本海軍的強大,也為他們日后戰敗埋下了伏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派兵到朝鮮挑起戰爭。當年7月25日,日本襲擊清朝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同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由于旗艦“定遠”在開戰后不久,被日艦的猛烈炮火打壞了信號旗,提督丁汝昌摔成重傷,整個艦隊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各艦均在各自為戰。在日艦第一游擊隊攻擊北洋水師右翼的時候,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被攔腰截住,“定遠”、“經遠”、“來遠”行了猛烈的攻擊,但可惜的是北洋水師的炮彈以穿甲彈為主,破壞性不強,未擊沉這幾只弱艦。“致遠”的沉沒后,“濟遠”管帶方伯謙立即下令撤退。在撤退的過程“濟遠”撞上之前擱淺重傷的揚威并導致其沉沒,3點30分,“鎮遠”發射的榴彈引爆“松島”號的炮彈和其它炮彈。4點07分,“松島”掛上不管旗,允許各艦自由活動。緊急搶修完成的“來遠”和“靖遠”召回了先前撤離戰場的“平遠”、“廣丙”和魚雷艇,北洋艦隊此時已經重新集結。日方伊東右亨則隨即下令日艦撤出戰斗,5點30分,日艦全部撤離戰場。黃海大戰結束
北洋水師主力和日艦本隊相遇,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被攔腰截住,“定遠”、“經遠”、“來遠”行了猛烈的攻擊,但可惜的是北洋水師的炮彈以穿甲彈為主,破壞性不強,未擊沉這幾只弱艦。3點30分,“鎮遠”發射的榴彈引爆“松島”號的炮彈和其它炮彈。但是日本在整個海戰中一艘軍艦都沒有被擊沉。后來日本在威海中全殲北洋水師,歷史的天平開始向他們傾斜,馬關條約的簽訂跟這個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北洋水師的戰敗讓日本奪得了中國的制海權,源源不斷的進攻使得清政府戰敗。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加速了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