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
(身份證號:1427231979****0837)
當前,建筑節能的熱潮正在全國蓬勃興起,建筑節能施工工程也在各地迅速的開展,建筑節能工程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此背景下,把好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關也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架空隔熱屋面。在施工時應注意:架空屋面的進風口應設在正壓區,出風口設在負壓區。在鋪設架空板之前,需保持屋面上的整潔干凈等,目的是在隔熱層中氣流通暢。鋪設架空板是注意物品的平整、縫隙處采用水泥混合砂漿或是水泥砂漿填充,安裝牢固。
保溫隔熱屋面。當按照具體的施工方案施工要求,房屋屋面保溫隔熱層符合以下要求:松散材料應確保坡向正確,按要求分層敷設、壓實保持,表面平整。應在保溫隔熱層施工完成之后盡快的進行防水層施工,目的是為了保證屋頂的保溫效果。所選板材應平整,粘貼牢靠,使得縫隙嚴密。
保溫隔熱層施工完畢后,還要注意檢查架空層內氣流的通暢情況以及架空層的完整性,如發現架空層有破損、斷裂的情況要及時修復,有殘留雜物藥及時清除等,要注意施工完成后盡快的進行防水層施工目的是能夠保證建筑物的保溫效果。
地面節能保溫施工。為了使基底滿足施工方案和設計要求,在房屋地面節能工程施工前,應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理,保證工程質量。
保護層與防潮層施工。為了防止保溫層受到外力的破壞和保溫層材料吸潮后含水率增大,其保溫層的表面保護層和防潮層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提高其表面的抗沖擊能力。在施工過程中,地面防潮可采取的措施有:1.避免濕空氣與地面發生接觸,控制室內空氣濕度和地表面溫度處于一個合適的范圍;2.為了減少空氣溫度與地表溫度的差值,地表采用帶有微孔的面層材料室內地表面應當采用蓄熱系數小的材料,
外門窗框安裝。要用密封膠材料密封窗框的漏氣處,提高它們之間的嚴密性。
門窗玻璃安裝。要主要以下幾點:1.要注意在玻璃安裝前清除2mm厚的底油灰,然后弄平整。2.玻璃安裝要美觀大方,科學,耐用。3.玻璃安裝后要注意其安裝的牢固性。
門窗保溫密封條施工。應保證:1.貼密封條之前,應先將門窗縫隙處的污物、灰塵等清理干凈;2.貼密封條的位置,應做到完全密封接縫,避免門窗關的過松或過緊。并且對于自粘性密封條,一定要黏結牢靠。3.密封條的規格、品種的選擇,應當與門窗的縫隙寬窄、類型等相匹配。
建筑節能工程施工技術的質量驗收主要包括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兩大部分。
主控項目。屋面的保溫隔熱材料的導熱密度、強度和壓縮強度等要嚴格符合相關施工要求。驗收方法:驗證材料的技術性能報告是否合格、是否有進場驗收記錄。1.鋪設基層應干燥、干凈,材料的含水率不超過設計規定;2.鋪抹找平層時,可在松散保溫層上鋪一層隔水物,導致強度降低,為了防止巖漿缺水;3.防水層施工在平層在保溫層施工完成后;4.松散材料保溫層應采取分層鋪設的方式,并適當的壓實;5.惡劣天氣條件下不得鋪設松散保溫層。
一般項目。屋面金屬板保溫夾芯板要注意表面整潔、連接處嚴密、鋪裝牢固。在保溫隔熱層表面要保護層,有受潮的作用,但其要符合施工要求。注意天窗的坡度相關技術,封閉嚴密。采取觀察法驗收。
主控項目。地面節能工程的施工質量要達到如下具體指標:建筑板下的保溫漿料層要分層施工,縫隙之間嚴密性好,安裝堅固。驗收方法1:采用觀察法檢測。使地面基層平整性好,要達到保溫層施工工藝的要求。驗收方法2:看設計是否達標。使用在地面節能工程的隔熱和保溫建筑材料,要注意其厚度、密度、壓縮強度及導熱系數等達到有關設計標準和施工標準的要求。驗收方法3:檢查材料的技術性能報告是否真實有效、其產品合格證和復驗報告指數。
一般項目。針對地面輻射供暖工程的地面的隔熱層要達到相關施工要求。驗收方法:檢驗照標準和設計標準。
主控項目。安裝中空玻璃時,要注意其密封性能和中空層的厚度達到設計標準和設計要求。驗收方法:了解相關的產品說明書。建筑門窗采用的玻璃遮陽指數、傳熱指數、品種等達到設計的要求,前提是正確安裝。驗收方法:閱讀技術性能報告和施工記錄。安裝采用特種門時,節能要達到標準要求。驗收方法:觀察檢查設計文件。溫度偏低的地區安裝外門,要注意保溫和采取密封等技能措施。驗收方法:觀察檢查法。
一般項目。外窗遮陽設施的角度和位置調節起來是便利的。驗收方法1:用尺量測量然后觀察。門窗扇和玻璃密封條要安裝在正確的位置上應正確,注意牢固的密封,且其物理性能達到標準。驗收方法2:觀察和打開密封條檢查,閱讀其產品合格證和技術性能報告。
建筑節能是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生態經濟的真正有用的措施之一,更好的實現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更好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展現,因此建筑節能應該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可和重視。在近些年來,建筑節能在我國環保理念的影響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不要忘記做好以下: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要想到環保問題,采用先進的建筑節能施工技術,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優先采用節能材料和節能新技術,實現以最少的能源消耗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作為相關學者有責任有義務要求完善建筑節能的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