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吉安市青原區城北學校,江西 吉安 343000)
“多元文化”一詞出現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美國一些學者提出,最初是指殖民地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文化。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化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全球各個地區、民族之間的信仰、道德、藝術、審美、風俗等,也開始了全面的融合。“不同類型的文化廣泛存在于社會共同體和區域聯合體中,并充分保留著原有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各類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提供了條件,也使人類文化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大發展。”作為包含古箏在內的民族藝術來說,則應該以開放、平等的姿態,全面融入到這個新環境中,在與其他文化共存的基礎上發展和壯大自我,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伴隨著文化多元化發展,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加密切。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凸顯出了本地區、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民族性的堅持和彰顯,才能真正實現從“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從“美美與共”到“天下大同”。所以民族化正是多元文化語境下古箏發展的關鍵。如果在民族性的堅持和彰顯上有所不足,古箏藝術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民族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民族文化意識的形成。所謂民族文化意識,是指本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認同和維護。古箏作為一門傳統器樂藝術,無疑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方面,包含古箏在內的傳統藝術,在歷史發展中從來都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通過積極吸收、借鑒等,不斷豐富和壯大自身,并一直流傳至今;另一方面,多元文化語境下,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給各類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所以當代古箏發展也應該從創作、演奏和教學等多個方面入手,樹立并踐行融合化發展理念。具體來說,在創作方面,應對西方音樂進行學習和借鑒,探索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的可能性。對此很多創作者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在教育方面,高校是當下古箏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后,已經形成了較為科學和穩定的古箏教學體系。下一步中,則要及時引入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方法等,打破傳統教學中口傳心授的單一模式,并加強藝術實踐環節的建設與完善,培養出更多為時代和社會所認可的古箏人才。在演奏方面,傳統的獨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審美疲勞,也難以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對此應探討更加多元化的演奏方式。
首先,在創作方面,當代箏樂創作要努力做到反映時代特征、描繪時代風尚和揭示時代特質三個方面,將時代發展特點和當代人的審美追求、生活情調等,以古箏的方式全面展示出來。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對傳統曲目進行現代化的改編,通過全新音樂元素的注入,使其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要。而且不僅局限于傳統古箏曲目,一些流行音樂也可以利用古箏進行表現,給觀眾以既熟悉又陌生的獨特體驗。另一個是創作出全新的作品。如著名作曲家林海,就創作出了一批傳統器樂佳作,然后借助于影視、網絡等進行推廣,并受到了普遍的歡迎。這也充分證明了古箏的價值和魅力,只要是優秀的古箏作品,就一定可以在當代廣為流傳。
其次,在演奏方面,傳統古箏演奏是以聽覺為主的,但是在當代,人們的審美水平有了空前的提升,所以古箏演奏也應該朝著視聽融合的方向發展,帶給觀眾以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美感體驗。對此也有很多成功的探索。如“女子十二樂坊”,一開始就將自身定位于“視覺音樂”,徹底打破了包含古箏在內的傳統演奏形式,配合著現代舞美技術,讓觀眾不僅可以聽到美妙的樂曲,還可以看到表演過程,獲得了全新的美感體驗。還有一些演奏者,則主動尋求與其他樂器的融合,與鋼琴、大提琴合奏的曲目層出不窮。所以古箏藝術必須求新求變,與時代發展同步,才能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實現與時代的同步發展。
古箏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帶有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征,使其在新時期下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瓶頸。盡管國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效果卻相對有限。而在多元文化語境下,不同地域、人群等,都對古箏藝術有著新的需要。對此則可以通過產業化發展,讓古老的古箏藝術擺脫對外界“輸血”的依賴,形成自身的“造血”機制,在新時期下重新煥發青春。如古箏培訓業。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國上下陸續掀起了音樂學習熱潮,古箏學習人數僅次于鋼琴,是名副其實的熱門樂器之一,由此也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和文化效益。下一步,則應該通過對培訓市場的規范、市場規模的擴展和營銷策略的豐富等,進一步將古箏培訓產業做大做強,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如古箏旅游業。近年來,很多新興產業在發展之初,都主動尋求合作伙伴,實現抱團發展。古箏和旅游業的融合就是成功的探索之一,獲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文化明顯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趨勢,這對于傳統的古箏藝術來說,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如果能把握住這個機遇,則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發展。而如果對這個新環境視而不見,消極躲避,則很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所以應對古箏創作和演奏的發展方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使古箏真正成為一門為當代人和全世界喜聞樂見的藝術,這既是我們樂于看到的,也是每一個古箏學習者、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時代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