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群芳
(四川省樂山市縣街小學,四川 樂山 614000)
創設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試想一下,課堂上如果沒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的積極性,哪來思維碰撞火花,談何發展和創新呢?只有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導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中,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人卻無所事事,這就說明一點:他們認為聽不重要,不關他的事,沒事可做。那么老師在這時應該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這部分學生應該干什么?!奥牎币彩悄繕?。在“聽”中發現問題,在“聽”中激發思維的火花。但目標怎么給更有效呢?比如:當一個學生發表見解后,老師可以問其他學生:“你聽清他說什么了嗎?能否重復一遍?他說的和你們想的一樣嗎?你認為他說得怎么樣?你有不同意見嗎?他有哪些地方說的你不贊同?還有補充和修改嗎?……”這些方法雖然簡單可行,但學生是在生硬的接受。而創設真實情境將便于學生接受。創設真實情境是指在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指人們周圍現實存在的他人或群體,是人們周圍客觀存在的直接面對、相互影響的境況。大自然中的山川田野,風云雨雪,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都是真實情境;在課堂所出示的長尺、天平,如量杯、三角板、模具等等也是真實情境。真實情境因其本身的具體化特點,使學生看得到,摸得著,易于感受,易于理解。憑借真實情境,可以促使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可以讓學生愉快的帶著目的去傾聽別人的發言。
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先出示準備題: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后,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緊接著,將準備題正好的“8”改為“9”,作為新課的例題: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然后引導學生邊用教具操作邊思考問題:“這樣改動之后,題目意思變了嗎?為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結果怎樣?”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由在除法計算時沒有剩余的數來引出剩余的數,為理解“余數”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幾乎收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
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體驗小學數學應用,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應該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或者具有懸念的素材,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
游戲型情景創設。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把學生們喜愛的游戲、競賽活動引入數學教學之中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增強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教學游戲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了最佳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去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的完成的教學任務。
實踐活動是知識內容的再現,通過小學生熟悉的活動和游戲,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周圍到處有數學,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與探究。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發認知,激發學生參與的有力措施。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出一種學習環境,在學習環境中誘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參與熱情。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揭示規律、掌握知識。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中。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出示這一結論。而是先設置沖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圍成三角形?然后,給出三根小棒,讓學生試著圍一個三角形,通過嘗試,學生發現圍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才能圍成三角形呢?接著,教師給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讓學生動手操作,任選3根小棒圍一圍,看一看,選擇哪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通過操作,學生發現,只有當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時,才能圍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并且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系。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當然,情境的創設并非信手拈來,情境需要準確地把握教材和學生,并且使情境創設常變常新。只有這樣學生積極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才變得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