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引言:這本書論述了近現代(啟蒙運動以來1500年至2000年)這5個世紀中世界大國的國際關系,國際力量與地位,戰略發展,經濟實力等方面。其中,作者將“軍事沖突”和“經濟變化”這兩個重要因素與國家的興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說,和平時期一個國家的地位如何變化就如同它在戰時如何打仗一樣。科技的進步和軍事的競爭大大推動著世界各國的發展,同時思想運動也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國家的發展,對外擴張不可避免的成為那些所謂世界強國的行為,只有擁有了充足的資源,國家才可以不斷的發展,科技才可以不斷的進步。對完擴張的確使一些國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強,如英法德等,但是卻有一些王朝在對外擴張中逐漸衰落走向滅亡,17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在長期的對外擴張中,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其衰落的經濟基礎不再能夠支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從而導致其消亡。
在《大國的興衰》這本書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無疑是作者對于經濟力量的變遷對大國的興衰深刻影響的表述。在序言和文章的后記中,作者保羅肯尼迪明確指出:“本書的主要論點是世界變革的動力。它主要受經濟和技術驅動,影響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軍事實力以及每個國家和帝國的地位。”
工業革命前期,經濟力量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極其重要。為了供養龐大的軍隊,籌集大量的錢財似乎是每個君主都頭疼的事情。金錢的來源無外乎兩種: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國家財政收入、人民的賦稅、買賣官爵位得到的大量錢財和國家對外貿易,但這些不足以支撐這些王室的日常開銷以及供養龐大的軍隊。所以他們便把目光轉向國家以外那些沒有統一還在戰爭的地方,這就是他們財富來源的第二種方式:國家借貸,在戰爭時期16—19世紀,他們將一部分錢財借給這些國家,在戰爭結束后,那些國家往往需要償還幾倍甚至于幾十倍的財富,在這幾百年中,歐洲大發戰爭財。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國經濟實力的評判標準再也不是簡單財富可以衡量的了,而是變為了國家整體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并且這些聯系日益密切了起來。
縱觀全書,作者總結了經濟基礎對國家興衰的幾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影響。第一,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重大基礎。早起的軍隊需要大量的軍餉,近現代的軍隊則需要先進的武器作為支撐,這些無不需要厚重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第二,充足的經濟力量才能夠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保持自己的后方穩定,還可以給予本國人民更多的福利,如果連自己的國家都無法穩定,那談何來的國力富強呢。經濟力量一旦出現問題,那么這個國家最終也會陷入危機而無法自拔。第三,曠日持久的戰爭,將戰線拉得過長,在這種戰爭中,勝利往往屬于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一方,一戰和二戰期間更是充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這種情況在德國身上有了更好地說明,德國與其說敗給了對方的軍隊,倒不如說敗給了同盟國恐怖的生產能力,在戰爭期間,德國國內生產的飛機大炮槍械子彈遠遠不能和同盟國所匹敵,前線物資供應的速度也不及對手。在這種物資缺乏的情況下,怎么可能取得勝利?因此,在保羅·肯尼迪看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生產能力與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國力是有著很大的因果關系的觀點大體上來看是有道理的。
這本書中,作者也用較大的篇幅來描述他提出的另一個概念——擴張。擴張這個在當時各大帝國中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行為。過度擴張可以說是一項非常雞肋的行為,是大國在即將衰落時會遇到的一項困難,因為過度擴張超出了其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可以承擔的范圍,他不但會使自己國家的大量資源,大量錢財人力來維護已經占領的領土和人員,長時間的戰爭也會在其中浪費很多的資源,而且到處擴張導致樹敵過多,非常不利于自己國家的對外發展和貿易。既然在作者眼中,擴張往往與國家的衰落有著密切聯系,那么,一個嚴肅的問題便被提了出來,擴張到底是一個大國走向衰落的開始還是結束。作者給出的回答是,不同國家面對這個問題的情況不同,從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
對于19世紀的大英帝國來說,它國內現擁有的經濟財富已經無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了,但是大英帝國就那么大,國內的資源已經盡可能的被一些資本家給占用了,于是它便把目光投到了海外一些不發達地區。它的擴張可以說是衰落的開始,為什么呢,當時的大英帝國很是強盛,無論是在經濟軍事工業等方面都可以說是排在世界頂尖的位置,但是他們并不滿足于現狀,還想要發展的更好,于是,它便把矛頭指向了海外,于是擴張開始了,在這些帝國統治者嘗到了擴張帶給他們的好處之后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于是過度擴張開始了,將自己國內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大量的經濟用在擴張中,在這些擴張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遭遇當地土著人們的頑強抗爭的,雖然這些侵略者們最終也會獲得勝利,但是他們會付出更多的代價,往往這些代價并不能夠補償他們的損失:衰落開始了,總是這樣的入不敷出,造成這樣的后果就是,自己不但要維持自己在國際中的地位,自己的軍事經濟工業地位,還要分出更多的經濟去管理自己已經侵占下來的殖民地,結果只能是國家一天不如一天,從英國來看,擴張是衰落的開始。但是對于希望通過擴張來改變現狀的國家如拿破侖時期的法國,納粹德國來說,擴張只能是他們衰落的結束,因為他們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其擴張了,只能導致一步一步的衰落下去。
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情況,都可以看出來擴張和興衰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只不過一個偏重于現有的能力無法維護自己已經擴張得到的利益;一個則是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目標太大,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這兩種情況都說明了發展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也為那些正在崛起或者走向衰落的國家一個忠告,謹慎的衡量自己的能力再據此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是重要的,千萬不能好高騖遠。
《大國的興衰》這本書中的內容所蘊含的哲學觀點以及戰略思想遠遠不是局限于作者筆下所描述的觀點,在作者對于這些大國興衰的分析中,地理位置,民族精神,歷史文化,領導體系等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作者的筆下還是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歷史以及現狀會有不同的側重點。然而,卻有一個因素貫穿全文,那就是國家經濟,作者不管探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離開國家經濟這個最重要的因素,也從側面論證了作者對于經濟因素對大國地位的首要因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