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重慶市萬州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陽分公司,重慶 萬州 404000)
國家反腐倡廉、建設廉潔政治的重點對象是“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雖然我不是公務員,不是事業編制人員,但作為國有企業的一員,同樣統稱為“公職人員”。所以本人結合自身工作,就“反腐倡廉”的淺顯理解,初探為政清廉與加強權力的監督制約。
毛澤東在著名的“窯洞對”中已經指明: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重視黨的權力監督,其相關講話精神至少包括了以下方面。
強調領導干部要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督權力,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不想接受監督的人,不能自覺接受監督的人,覺得接受黨和人民監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備黨領導干部的起碼素質”。而且告誡黨員干部與各級黨組織,要辯證地看待監督,強調“各級黨組織必須明白,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對干部的監督,是對干部的愛護。放棄了這方面的責任,就是對黨和人民、對干部的極大不負責任”。十八大提出要求干部要清正,政府要清廉,政治要清明,這“三清”就是一個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黨的建設中必須依托黨的制度建設并把它作為根本性建設,在反腐中必須依托制度反腐,并把它作為治本的方略,這樣才能夠既靠教育更靠制度,解決新時期黨建和新時期的反腐敗。因為教育只是一種軟約束,制度才真正具有剛性,才真正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著力改進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行使權力的監督,加強領導班子的內部監督。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為公開制度,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既要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又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必追究。對“一把手”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過程中行使的權力進行全過程記錄,增強用權責任。提前介入重大決策,防止決策失誤和以權謀私。建立上級派員參與下級“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監督決策全過程;借鑒并推廣一些地方探索的“一把手”“五個不直接分管”的做法,形成“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領導、民主決策”的權力制衡機制;加強“一把手”在權力運行中的行為監督,避免直接插手、打招呼等現象發生。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反腐敗問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高度,極度重視反腐倡廉,強調腐敗是社會的毒瘤,并以世界政黨興衰成敗的事實警示全黨。
注重發揮好紀檢、監察、司法、審計等機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協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作用,是我們黨的一項寶貴經驗和政治優勢,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客觀需要。應積極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反腐倡廉建設的領域,加強參與平臺建設,完善和創新參與方式方法。依法保護新聞媒體的采訪權和監督權,支持新聞媒體客觀反映群眾訴求,支持群眾通過互聯網對反腐倡廉建設發表意見建議。支持和鼓勵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黨外人士關注反腐倡廉工作,充分發揮緊密聯系群眾的優勢,反映群眾意愿,匯集群眾智慧,積極建言獻策。支持和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發揮各自優勢,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貢獻力量。堅持保障權利與規范行為并重,創建人民群眾依法有序參與反腐倡廉建設的良好環境。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圍繞權力的陷阱太多。如果缺乏足夠的警惕,就有可能被拉下水去,成為可憐而又可悲的犧牲品。對干部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就是組織上真正的關心、最好的愛護。監督是一道“防火墻”,可以約束領導干部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監督是一套“殺毒軟件”,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領導干部的缺點,不至于釀成無可挽回的大錯。要加強民主監督,拓寬民主監督渠道,定期聽取職工群眾對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的意見,每年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等工作向職工通報情況,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加快輿論監督的法治建設,建立健全輿論監督引導機制、糾錯機制、反饋機制。要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提高通過輿論監督發現問題、改進工作、密切黨群關系的意識和能力。要完善權力公開的機制,明確權力的幅度和依據,明確公開的內容、范圍、形式、載體和時間,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與黨內法規建設,提高反腐敗法律制度的有效性與執行力,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多年來,各種各樣的專項教育活動或主題實踐活動年年搞、經常搞,但以“法治”為主題的專項教育活動卻很少看到。“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很有必要在全體領導干部、全體公職人員乃至全社會掀起“法治思維”培育熱潮,為包括反腐敗在內的法治思維的形成開好頭、起好步。
法治思維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高層次法治思維的形成;法治思維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而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也是不斷更新的。因此,只有長期堅持不懈的抓好法治思維的培育,才能適應依法治國、依法反腐敗的基本要求。
大力宣傳用法治方式反對腐敗、解決社會矛盾、推進科學發展等典型事跡,舉辦領導干部“法治人物”評選等活動,促進領導干部對法治價值的認同。堅持傳統講解式培育的基礎上,組織參與行政復議、旁聽案件審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組織解讀、訪談、調查等生動的法治教學實踐活動,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層次和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