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平
(曲靖市科學技術協會,云南 曲靖 655000)
引言:科學是支撐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好奇心較強的年紀,初中階段在學生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更加有利于科學生根發芽。以往的科普教學通常是一些理科老師用來證明理論的故事,雖然有一定的科普價值,但是所產生的作用并不大。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學生們能夠更加明確的看到一些科學知識和科學實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追求。那么如何將多媒體應用與科學教育進行進一步地結合呢?本文對此展開探究。
初中生已經擁有了較多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對于自然中所出現的科學現象,也有了自己大致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可能只是學生主觀上的猜測,經過長期的沉淀形成了學生的固有觀念,因此科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知識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糾正學生心中一些錯誤的觀念。很多學生本能地認為科學就是一些非常高大的學問,普通人根本觸摸不到,事實上科學就存在于我們身邊,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著科學的力量。
曾經有一個笑話,在人們提問一斤棉花和一斤鐵哪個重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一斤鐵比較重,這就是,固有觀念導致的,在人們的觀念中鐵的比重要大于棉花,經過長時間的思維沉淀,就會本能地認為鐵比棉花重。這在科學教育中也是一樣的,很多學生看到木頭放在水中會浮在水面,而鐵塊則沉入水底,于是學生們就認為木塊受到的浮力大,鐵塊受到浮力小。那么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改變這些錯誤的觀念。如利用動畫向學生展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的排水體積有關,和物體的密度和質量無關,所以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并不一定比木塊小。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動力。科學教育的優勢在于他對學生來說顯得足夠的“神奇”,學生們對于“神奇”的事物都能夠產生較大的興趣。在以往的科普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用“嘴”描述各種神奇的實驗,學生雖然聽了比較感興趣,但是沒有足夠的感官刺激,學生的這種興趣很快就會消失,而借助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一些“神奇”的小實驗,就會讓學生在整堂課上保持足夠的興奮,進而為課堂的高效學習奠定基礎[1]。
例如在進行關于水的科普時,筆者就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了一個小的實驗視頻“漂浮的針”,視頻的內容是倒一杯清水,然后將一根針輕輕地放在水面上,針就會浮在水面上不會沉下去。隨后往水中倒入洗潔精,針就沉到了水底。很多學生看到這一實驗,紛紛認為這是水的浮力導致的,但事實上,針能在水面上漂浮,主要是因為水面的張力。水表面的分子相互擠壓形成了一層薄膜,而正是由于這層薄膜拖住了針,才讓針漂浮在水面上。倒入洗潔精以后,洗潔精降低了水面的張力,針就開始下沉了。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小的實驗,可以讓認識到就連常見的水都包含著科學知識,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理,這就為學生探究科學知識創造了動力。
情境教學是教師通過創設一個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進行課堂的導入,情境教學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能夠迅速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將學生們引入課堂學習之中[2]。課堂情境的創設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是很難實現效果的,但是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畫面,就會有更強的代入感,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之中進行學習,同時學生們會有更強的情感體驗和收獲感。這在科學知識的學習方面也是一樣的,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能讓學生們體會到更多隱藏在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例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創建了一個機械用途最多的情境——建筑施工現場。視頻運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了一些施工場地中常見的大型機械,如起重機、挖掘機等機械,所以具有較強的代入感,學生們觀看視頻后,很快融入情境之中。視頻中眾多大型機械的工作原理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那么重的東西,是如何支撐起來的呢?于是筆者帶領學生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些大型機械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力量,都是借助了液壓系統,它可以將液體的壓力能轉化為機械能。觀看以后,學生們紛紛感嘆科學的偉大,很多學生嘗試更加深入的了解液壓系統。
科普教學始終離不開實驗,實驗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地為學生進行實驗演示,讓學生更加容易發現和了解科學真相。很多實驗無法在教室中完成,如果將學生帶入實驗室內,實驗也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一些有危險性的化學實驗,更加無法讓學生們進行近距離觀察。因此,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們更加深入了解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3]。
例如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在很多學生看來不可思議,科普中單純的理論知識可能會讓學生難以理解,這時就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如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可以向學生們展示膠片感光成像;勢能轉化為動能,可以展示跳傘運動;光能轉化成熱能,可以展示激光切割金屬等等,通過這些實驗展示,學生們對于相關知識理解會更加深刻。
結論:科學所包含的范圍較廣,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全部,生活之中處處充滿了科學,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普及,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同時用科學的魅力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不斷學習科普知識,增長見識,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科普意識,同時也讓科普在青少年學生心中發芽,營造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讓青少年成為科學的探索者、研究者和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