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中共哈爾濱市阿城區委黨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
“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家”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國的大部分傳統思想都與“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中國文化學層面探討“家”的意義,對于優秀文化的傳承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家”是一個房子但又不僅僅是一個房子,我國許多思想都和房子相關,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安”字,其構成為女在屋下,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女在屋下則安,另一種則是屋里有女子才安寧。所以,家和房子是聯系在一起的,可是“家”更重要的房里之物。對“家”字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屋豕為家,豕就是豬,是需要人來飼養的動物,所以有豬的地方就有人居住,且為富裕之家居住。但屋里只有男子或者只有女子也非家,男女之間應形成穩定的婚姻關系,并且養育子女,這便使男子在為人夫的基礎上又多了為人夫的角色,而女子多了為人母的角色,所以,父母所居之所才是家,并最終發展出了家庭這一概念。此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認為父親的職責是規則的制定和落實者,兒子負責進一步發展父親的事業,妻子則應當扮演一個服從者的角色。
在父、母、子的基礎上,又會發展出一個個的小家庭,包括叔、伯、姑、姨、舅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加強調父系延伸出的關系。家庭倫理不僅關注長幼順序而且注重親疏有別,所謂的禮正是在親疏有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叔伯是和父親地位相似的長輩,舅舅則是母親方面的長輩,在父母缺席時,叔伯和舅舅都有管教的權力,但是姑姑、姨媽等卻不會有這樣的權力,所以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感情會更加緊密。而同輩的堂兄弟、表兄妹之間也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這些稱謂并無差異。家庭內的成員必須要和諧相處,互敬互愛,這才是我國文化所倡導的良好家庭氛圍,正如孟子所倡導的“有親”“有別”“有序”的家庭氛圍。我國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外”的理念,因此在家中女子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要求的子女的孝順,這也是傳承至今的優秀美德,一個人只有尊重、愛戴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對其它事物抱有善心,對不公現象抱有正義感,能夠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唐朝著名詩人王中書便認為,孝道是人最重要的品質,若連孝道都無法遵循的人和動物又有什么區別?所以,愛他人一定是以愛自己為前提的。
家庭的發展和延續需要穩定的婚姻。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大事,它不僅需要繼續發展前輩的事業,而且需要傳承家族。所以結婚對象的選擇就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事情,父母常常會在兒女的婚姻方面其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我國傳統文化將婚姻最重要的功能定位在“傳宗接代”上。我國古代男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其中有一件就是兒子結婚,而自己結婚卻并不在這一列。直至如今,很多地區的婚禮主角也不是新郎而是新郎父親,很多親朋都是向新郎父親表達祝賀的,因此,婚禮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告于祠堂”,而這里所指的額“告”者正是新郎的父親。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越來越提倡晚婚晚育,這可能是因為學業、工作的影響,也可能是受到經濟的制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工作和學習放在優先位,感情和結婚成為了不著急的事情,但是這對于很多父母來說都是無法理解的,因為父母覺得你不結婚是整個家庭的大事。若男子到適齡年紀還不結婚,父母不僅會有非常大的壓力,還會有無顏面見鄉里之感。而對于一些已婚者來說,即使結婚了也不愿意立即要孩子,但是父母又會認為這種關系到“傳宗接代”的大事不應當是夫妻兩人決定的,一定要盡快“傳宗接代”。也正因為“傳宗接代”成為了婚姻最為重要的功能,所以我國古代一直有男子可納妾的傳統。現今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也越來越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很多傳統觀念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改變,對于男女出軌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對男方的寬容度會更高。
中國文化中的愛父母也不僅僅體現在父母生前,還體現在父母過世后,對父母的懷念上,所以喪葬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不管一個人事業如何、境遇如何,都必須要出席父母的喪葬。嚴格意義上說,只有所有子女都在場,才能夠安葬死者。我國“奔喪”的說法就是指在知道父母過世的消息時,要馬上放下所有一切,盡快的趕到家中為父母料理后事,這里的“奔”是日夜兼程狂奔的意思。《禮記·曾子問》有“家”“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也就是說在夜間只可能碰到兩種人,為父母奔喪或者是逃跑的罪犯,由此可以知道奔喪的緊急性和迫切性。在父母喪葬結束后,還有祭拜這一環節,祭拜是非常的神圣和莊嚴的,這樣才能夠很好的體現對亡者的緬懷,在遵循形式的基礎上還應該能表達出生者對亡者的真情實感。因此,祠堂和祖廟也是“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家”的理解是復雜而多樣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理念有的可能不再適用,但對于“家”的整體氛圍要求是正確的,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當取其精華,更好的傳承“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