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軍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第六中學,河北 廊坊 065800)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是按我們成人意志“直接教會學生的”,而是要通過學生的形象思維,借助對客觀事物表象的理解后而產生的。單一的接受式教學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學習是那樣的單調,呆板,毫無樂趣。面對新課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傳統教材培養長大,已經非常習慣了傳統教材的我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如何讓學生從怕學、厭學到不怕,甚至喜歡數學?如何使數學課堂能夠充滿活力呢?以下是我對這一問題的初探。
例如我在教數學代數式是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測量自己未來身高,首先我先問我的學生想知道自己的未來身高嗎?他們聽后一起說:“想”。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公式,了兩個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學生都懷著提到的興趣,以極快的速度計算著,很快,每個學生的預測身高都出來了,他們興奮地互相報著,帶著驚奇的表情,有個男生脫口而出:“哇!我能長到一米八五!”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講著:“每位同學求出的這個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剛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學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這樣的例子能舉很多,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數學并不是遙不可及、枯燥無味的知識,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級上的重要內容,它是初中階段數學運算的重要基礎,其中包括的基本運算很多,如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在此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當然直接告訴學生運算法則,然后死記硬背也能讓學生開展計算,這樣的教學也容易簡單的多,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暫時的,不持久的。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觀察一系列的式子,讓學生猜測其中可能包含怎樣的運算法則,然后再驗證同學所作的猜測,整個過程始終讓學生交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對于知識的把握有實際理解何感受,由于這樣的授課方式,在我講到《積的乘方》這一節課時,學生已經學會了“觀察——猜測——驗證”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這些數學活動,學生對知識的產生有一個直觀、清醒的知識體驗過程,雖然我從沒讓學生默寫背誦過這些公式,但是這些公式卻在學生心里扎下了根。
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活動、操作的平臺,具體做法是,把數學問題設計成“動手操作題”。我在教學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一課時,先設疑:同學們把準備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來,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對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有的學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學生拼出了內錯角,還有的學生拼出了同旁內角,這時就可以給出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這種方法會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在講解《對長方體的再認識》這一章內容時,由于是立體的幾何圖形,我用一個具體長方體的盒子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試中只有1名同學在一道關于長方體的選擇題上出錯。借助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想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式,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總會與教師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順著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己體會與感悟,從而選擇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時,我想讓同學理解,判斷正確分組的依據是:產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繼續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學的理解卻不是這樣,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會學生此題的分組方法可以是一、二項一組,三、四項一組,或者一、四項一組,二、三項一組,但是此時有部分同學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三項一組,二、四項一組也行,我這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的分組方式不好,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板演了他們的做法,當要繼續往下分解時,學生卻發現不能分解了,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糾正了學生的思維錯誤的同時,讓學生總結正確分組的依據,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總之,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造一個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個性的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吸引追求知識的活力。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無形中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數學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