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十二中學,河南 新鄉 453000)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對人文性的重視。人文性是指通過語言學習,促進心智發展,塑造積極的品格,建立家國情懷,養成創新意識,注重實踐能力。核心素養的形成,要將培養的總目標從強調培養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轉為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的達成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社會和每個家庭形成合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誰都無法替代家長對于孩子“生活”的影響,更無法替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要求所有學校探索辦學和形成現代學校制度的新途徑。很多家長被邀請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中來,家長在學校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家長的參與度往往不高,與班主任老師的互動溝通也往往不及時,這給家校共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積極的家校共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立足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我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進行了積極大膽的嘗試。具體做法如下:
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我發現很多后進生的家長對微信群和短信及各項任務的配合,作業的檢查經常是無動于衷,后來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家長或忙于工作,疏于管理;或限于文化,不會指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了以下方式,逐步引領家長發展。
每一次的家長會,我都會把自己的班級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和家長分享,更把孩子們的在校表現以班級日志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家長看,介紹任課老師的教學特點,以及需要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和老師,以此增進家校之間的了解。
根據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實地走訪全班62個家庭,對每個孩子進行家訪。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重在指導家長如何監督孩子預習和復習,以及發展愛好,增強心理抗挫能力。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孩子,重在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何監督落實學校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因為有了面對面的交流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家長們懂得了方法,讓家校共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智慧,取決于家長們的智力興趣,取決于書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著怎樣的地位。所以,推動家長閱讀尤為重要。
根據家長們愛看手機的特點,每天由老師或家長委員會推送一些關于家庭教育和學習方法類的文章,讓不同的學生家長進行點評,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影響,逐步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開展親子共讀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寫讀書筆記。在閱讀中,家長們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得到了糾正,方法得到了完善。這些做法讓家校共育有了良好的基礎。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需要高手指路。為了讓家長徹底轉變家庭教育理念,更新家庭教育方法,我在班級內舉辦了家庭教育報告會,邀請家庭教育指導師為家長們做講座,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指明了方向,使得家校共育更加順暢。
以上這些做法不僅增加了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互信,也為家校共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營造了溫馨和諧的家校共育氛圍。
教育部指出學生應發展核心素養,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些品格和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學生的體驗和參與,而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此刻就要借助家長的力量,整合家長手里的資源,通過家長,幫助孩子一起看世界,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我也進行了積極、成功的嘗試。
每學期期末考試后,對優秀學生和進步學生進行表彰,將家長邀請到班級來,由家長給孩子頒獎或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領獎。家長通過參加班級活動,也參與了孩子的成長,見證了孩子的進步,對親子關系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調節與推動作用。
每個家長的視野是不同的,工作的圈子和范圍也是不同的,通過他們的講座,孩子們看到的就是現實的世界,這也是拓寬學生視野的一個好辦法。我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做講座,孩子選擇閱讀,以走近名人或名家為主題,去了解更多的人和事。家長則以工作領域的事情為主題,和學生一起聊人生。學生通過閱讀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蘊,透過家長的分享開闊了眼界。
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擔當,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也走進了我們的班級生活。在家長的支持下,我們為陽光村的孩子們捐贈了衣服、鞋子、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在家長組成的車隊護送下,親自走進陽光村,與那里的孤兒進行聯誼活動。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雙向的互動。家校共育不僅僅是雙方的奉獻,更是生成和發展。家校共育是全面的,而非單一領域或維度的合作。正是因為這些雙向的互動,多維度的合作,作為班主任的我和我的學生與家長在這些積極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