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重
(貴州省黎平縣九潮鎮初級中學,貴州 黎平 557317)
數學是一門美妙,又有用的課程,那么我們教給了學生哪些東西呢?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我們過分的強調數學知識和技巧,把這作為自然的、不變的真理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似乎只是模仿、記憶,數學變成了數學符號所組成的一種游戲,在遵守游戲規則(數學技巧和法則)的前提下,由己知條件一定能得到結果,除非某一運算環節出錯。逐漸地,學生不是喜歡上了數學,而是對數學產生畏懼,沒有學習興趣、積極性。
數學知識并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它是一代代數學家智慧的集合,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才有了現在的一切數學成果,他們刻苦鉆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種精神也激發我們向前。數學能塑造人謙虛謹慎、追求真理、獨立創新的高尚品質,這是我們數學教育所能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我國數學家吳文俊。吳文俊早期主要從事拓撲學的研究,自70 年起,它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算法化思想和計算機技術的啟發,開始從事幾何定理數學證明研究,提出了證明初等幾何定理的新方法--“數學機械化”,國際稱之為“吳方法”。數學機械化就是對要解決的問題給出一種算法和程序,按照這種算法和程序一步步做下去,有限步后就能得到結果。對于計算問題,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個數值或表達式;對于證明問題,結果就是完成證明。例如“吳方法”證明一個幾何問題:首先,在幾何的公理系統基礎下,引進數學系統和坐標系統,將幾何定理的證明轉化為純代數問題;然后,將代數關系式進行整理,確定步驟編寫程序;最后,在計算機協助下實施,得出定理是否成立的結論。數學家莫爾(Moore)稱,在吳文俊工作之前,幾何的機器證明處于黑暗時期,而吳文俊的研究工作給整個領域帶來了光明。長期以來,吳老站在數學科學的前沿,潛心研究,勇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就,特別是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為國家、為民族爭了光。
如在學習數學轉化這一重要思想時可以引入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孫權送來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想不出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沒過船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比較之下就知道結果了。曹超聽了很高興,立刻按這個辦法實施行動。實際上,聰明的曹沖用的是等量替換法,這一轉化方法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經常被用到,更體現思維的重要性,教師要善于用傳統文化吸引學生,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再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旋轉等有關的內容時,可以引入故宮、天壇、京劇臉譜、福娃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圖片使學生在學習欣賞的過程中,既體驗到圖形對稱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蘊深厚。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體現了數學的對稱美,如圖所示的太極圖是由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充分展現了相互轉化、對稱統一的形式美、和諧美。因此,將數學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丁謂修皇宮”的運籌思想。北宋年間,一場大火把皇宮燒了,皇帝很生氣,就責令大臣丁謂限期修復皇宮。要在限定的時間里修復這么浩大的工程,在常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但丁謂運用系統方法按時完成了。他首先從整體上抓住皇宮修建過程中建筑材料、交通運輸、廢物處理三個關鍵因素,把它們納入一個系統進行謀劃和運作。他先讓人在皇宮門前的大道取土燒磚,解決了最急需的建筑材料磚的問題;把大道取土燒磚后就變成了一條大溝,他讓人把皇城旁的汴水接通,等于和黃河連通,就可以把全國各地的奇珍異石直接運到皇城,解決了最頭疼的交通運輸問題;建筑材料齊備了,皇宮很快就修復了,然后他讓人把建筑垃圾填入皇宮門前的大溝,既解決了建筑廢物處理問題,又恢復了過去平坦的大道。沈括對此評價說:“—舉而三役濟,計省以億計。” 他表現了中國古代數學家高超的證題思想和對數學的轉眼精神,是民族的驕傲。
中國的測量術。我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就有測量:具“規、矩、準、繩”,漢代的石刻像仁有圖“伏羲氏手執矩,女蝸氏手執規”。后來,又有了“立表法”“連索法”(即用繩索將多個“表”連接起來進行測量)的方法。例如《九章算術》“勾股”第24 題:今有井徑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表)于井,從木末望水岸,入徑四寸。問井深幾何?
數學家劉徽深知上面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受制于幾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等,他發明了一種高明的測量方法—“重差術”,用三角形相似原理和比例線段理論解決各種測量問題。他在《九章算術》注解序言中說:“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即目標極高、絕深不可靠近測量時,必須用兩次(或者更多)測量的方法來實現。在《海島算經》中他提到了這種高深而實用的方法:“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硯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例如《海島算經》中一題: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后相距千步,令后表與前表三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三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古人的這些智慧者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是了如此的智慧,我們以是中國人而驕傲,民族自豪尤然而生。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堂教學滲透,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本質,理解數學思想、鑒賞數學,在傳遞數學知識的同時傳授德育、美育。高中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和實際應用有關的問題,還有一些“閱讀材料”,這些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作為教師可將這些知識在教學之中滲透;提升中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