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虹
(河北省靈壽縣初級中學,河北 靈壽 050500)
教師要想講好課必須講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shù)。語文教學語言藝術(shù)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guān)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shù)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shù)。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shù)技巧呢?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chǔ)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用眼神、表情姿態(tài)、手勢、動作等教學中。教師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帶著鮮明的感情色彩,學生置身于情感氛圍中,不自覺地就會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講“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時,教師加以手臂舒緩起伏動作和遠視的眼神,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中,使之意會到草原的無邊無垠。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jù),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lǐng)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要有科學性,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和認識要完整、嚴密,對所教內(nèi)容要準確無誤,切忌含糊其辭。如初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jīng)驗、尋找規(guī)律,教學中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知道《春》是一種自然美,《勇氣》是一種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種社會美等。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fā)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穿插有關(guān)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nèi)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李燕杰教授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情節(jié),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用聽眾如臨界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風趣。魯迅講課,用農(nóng)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guī)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jié)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guān)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比如通過《春》這篇文章,讓學生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特點。老師將任務交代下去之后,學生開始閱讀和討論,找出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春天的,每一個方面分別描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在寫景的過程中應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學生可以通過探討分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從而歸納整理同一類型文章的知識特點,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使他們能夠掌握寫景文章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技巧,也能夠使他們學會修辭手法的應用,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guān)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lián)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lián)、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shù)胤窖浴⑷罕娍谡Z、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shù)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diào)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zhì)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zhì)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jié)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yōu)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diào)不斷得到調(diào)節(jié)、轉(zhuǎn)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上課并不是簡單的聽與被聽的關(guān)系,更重要的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你講得興致高昂,語調(diào)“上”了卻一直不“下”,時間一長,學生只覺得滿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勞,根本無心聽課了。相反,教師如果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語調(diào),使之抑揚頓挫,時而高昂,時而低沉,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聽,當然就不會出現(xiàn)“左耳進右耳出”的現(xiàn)象了。
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guī)律的職業(y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