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慶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何謂“核心”何謂“素養”?《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核心是主要部分”1“素養是平日的修養”。2那么學科核心素養就可以理解為:是日常學科學習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最能體現學科育人的關鍵性的、根本性的要素。它不等同于學科知識但離不開具體學科知識,也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忘掉具體知識,留下的便是素養”。3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提煉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政治認同事關培養方向,理性精神與法治意識達成政治認同與公共參與的條件與要求,公共參與是達成其它核心素養的當然結果。
正如前文所述,所謂素養是平日的修養,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達成離不開每一堂課的努力,更需要高質量問題的歷練。探究式問題,用以學生為主體、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為材料,以透徹的說理嚴密的邏輯為條件,不斷解決學生思維過程產生的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高層次發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一般說來它應該有以下幾個特征。
探究型問題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所謂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尋追究”。4只有對問題真正有研究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會有理性精神,才會具備較高的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探究式設問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設問方式有本質的區別,如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一框中對于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問題。傳統教學模式可以直接將問題設計為“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能回答一點或幾點,最后老師將答案歸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主族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于是學生將這些結論記住,當考試問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一些平時學習很認真的學生能很熟練地做出回答。盡管部分學生通過單純記憶好能獲得高分,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卻沒有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探究式設問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質疑。比如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問題,應該允許學生質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制度。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而進一步追問學生,在我國不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決民族問題行不行?你能想到哪些辦法來解決民族問題呀?這種提問方式對于哪些有懷疑精神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對于有些還習慣背誦、被動接受知識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發。
探究式問題首先是探究即允許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但不管是對現有觀點的贊成還是反對,都必須要有充分的邏輯論證。論證越充分,學生對現有觀點的態度就越堅定。如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可以通過一環扣一環的提問進行探究:問學生除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你能想到哪些方法解決民族問題嗎?你能對你所提的方法進行論證嗎?
學生經過小組探究得出了兩個方案:
1、實行民族同化,即取消民族差異,用公民意識取代民族意識?
2、實行民族自治,即由某一個民族組成一政治實體,這一實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參與國家政權。
當學生提出以上兩種解決方案后,我們要求學生充分論證這兩種方案的可行性。在論證的過程中對這兩種方案的優點我們也應該充分肯定,但我們對某種方案優點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這些方案的缺點是否充分認識到了。如用民族同化解決民族問題,一方面,我們肯定各民族在交往過程中自然同化當然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好辦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讓學生懂得目前我國各民族間的差異還是存在的,無視這些差異的強制同化是不可能很好的解決民族問題的。
當我們對學生所設計所有制度的利弊進行分析后,當我們將學生所設計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比較后,學生會從心理認同我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探究問題的嚴密地邏輯說理顯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公共參與素養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主動有序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意愿與能力,是高中政治四大核心素養之一。”5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途徑有很多如:課題研究、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等等。但作為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的課堂顯然是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主陳地。如果課本上有什么問題我們就問什么問題,將很難培養有公共參與精神的學生。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為例,這一框中主要是兩個問題:第一是什么;第二個是為什么。如果我們直接將本課的問題設計為: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學生很快從課本找到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體驗也不會產生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而探究式問題的設計具有開放性如允許學生質疑我們的觀點,同時答案也具有開放性。比如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的觀點,同時也要求學生去了解我國實施這一制度的來龍去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者去翻閱文獻資料或是走訪相關學者與長輩。學生在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根源的過程中,他們參與社會公事務和國家事務的能力得到加強,踐行公共參與精神的意愿得到升華。
當前,無論是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看,還是從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特點來分析,當前政治學科的學業水平及選考試卷中應該要有相當數量的開放性試題。探究型問題在回答了是什么、為什么之后,肯定會再探究怎么辦。而這些“怎么辦”的問題答案大多具有開放性。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將問題納入法制的軌道是一個常見的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當學生養成了用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認同了用法律解決問題做法,學生的法制意識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目前許多一線老師認為,合作探究僅僅是上公開課時,為了體現所謂的新課程、新理念所采用的方式,平時根本用不著搞這些“新花樣”,落實知識、考高分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與歸宿。這其實是對探究式設問這種課堂設問與教學模式的誤解。
很多非政治學科甚至少數政治老師認為,政治課學生自己讀讀背背就可以。只要學生背的出來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就一定能考高分,因此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去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與其花時間讓學生去合作探究,還不如讓學生自己背書。合作探究與落實課本知識矛盾嗎?其實不然,僅僅通過機械固然短期內能夠得到高分,但這種做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探究式教學模式則不然,比如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一框中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通過探究我們學生得知:民族自治解決不了我國的民族問題,民族同化也不是當前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好辦法。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國家的統一領導,因此這一制度充分考慮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歷史傳統,能將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安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自治權,因此這一制度充分考慮各少數民族的特殊性,確實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以一個或某幾個民族為主,包括了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因此這一制度考慮我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同時也有利于鞏固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等等。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認同,同時也更好的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其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探究型問題需要精心課前設計、多樣的提問方法和及時有效的點撥與指導。沒有課前的精心準備,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問題。精心準備促使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學習、學習學通知識的來龍去脈。比如說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老師不僅僅要懂得課本上的相關知識,更需要了解古今中外處理民族關系的相關制度,同時也要去了解我們國家建國初之所以選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問題的歷史背景。在學習與準備問題的過程中,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出會得到相應的增加。除了精心的知識準備外,多樣化的提問方法及時有效的點評也很重要。形式多樣的提問方法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時有效的點評既需要老師對問題所設及到的相關知識進行點評,同時也要求老師有很高的點評技巧(比如說表揚批評的度把握合理)。這些要求都會督促我們的老師自覺主動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是知識的講授,學生接受知識的接受者,兩者的關系僅此而已。探究型問題的解決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與老師作為平等的主體進行對話。與傳統的老師講述學生接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時探究型問題,或是用生活化材料或是用娛樂、體育也或是用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這些背景材料有利于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拉近師生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在“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課中,我們可以以姚明的成功之路為研究載體設計三個問題:姚明成功是因為他賺到很多錢嗎?如果姚明生活在新中國成立前他能獲得今天的成就嗎?姚明成功純粹是當前這一好時代的產物嗎?用這些大家熟知的明星或者是熱點材料作為探究背景有利于彌補因年齡問題帶來的師生隔閡,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總之,只要我們老師轉變觀念,不要將探究式設問理解為為追求課堂形式創新的形式主義,要堅信探究式設問不僅不會有損學生落實知識的時間,反而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真學習、深度思考,就能設計出高質量的探究性問題。這不僅僅是為完成與滿足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變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實現作為老師價值的需要。當我們設計的問題能夠足以吸引學生的眼球,當我們的觀點隨著探究的深入得到學生的頻頻點頭贊同時,老師的職業成就感與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