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鵬 王春光 王海龍 侯宇
(1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 北京 102206;2磴口縣防沙治沙局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200 )
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全縣總土地面積625萬畝,其中烏蘭布和沙漠426.9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8.3%,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02.9毫米,建國初期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04%。
近年來,磴口縣的生態發展初步呈現出規?;⒍嘣?、特色化的發展勢頭,林草產業建設體系基本形成,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初步形成了涵蓋一、二、三產業且產品種類較為齊全的林業產業體系:(1)第一產業林木種植培育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建設驅動下,磴口縣群眾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新疆楊(Populus bolleana)、垂柳(Salix babylon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為主的防護林體系發展迅速,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以肉蓯蓉接種為主的中草藥種植;葡萄酒莊帶動的葡萄種植,均可持續發展,年產值可達7069萬元。(2)第二產業林產品加工初具規模??h域內共有林草企業60余家,年產值0.69億元;肉蓯蓉、枸杞、長柄扁桃深加工已被各相關企業提上日程,申請新建加工廠,為生態產業鏈的延伸作出努力。(3)第三產業林產品銷售及服務逐步壯大。目前磴口縣林產品經銷能力逐步擴大,沙產業生態旅游穩步發展,從業人員達到4000余人,涉林產值0.28億元。在此基礎上,磴口縣的生態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林建設穩步推進。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經濟林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撐,磴口縣已建成一批規模適中、集中連片的經濟林產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如:以王爺地、游牧一族等為主的肉蓯蓉接種示范基地、以盛世千源綠色水果為主的現代設施林果采摘園區、以“綠禾源”無公害枸杞為主的巴彥套海農場枸杞種植示范基地、以紅瓤蘋果為主的新品種林果基地、觀光旅游為主的納林湖濕地公園等,初步形成了區域布局、規模發展、專業生產的格局。目前,磴口縣共有經濟林11.3萬畝,其中木本藥材類(肉蓯蓉、甘草、枸杞)10.42萬畝,鮮果類(蘋果梨、葡萄、蘋果)0.8萬畝;干果類(棗類)0.08萬畝;
(二)森林旅游業有較大發展。為了推進經濟林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磴口縣依托現有的經濟林產業園區,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勝地:如納林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盛世千源設施林果采摘園、綠禾源黑枸杞種植基地、諾民葡萄酒莊、王爺地肉蓯蓉基地、蒙楓林果紅瓤蘋果基地等。繼續打造以“烏蘭布和沙漠旅游區”、奈倫湖、萬泉湖、金馬湖生態旅游等為中心的經濟林產業帶,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設計思路,計劃建成一批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經濟林鄉村旅游示范村。每年通過舉辦“磴口縣華萊士節”,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大大提升了經濟林產業的知名度,為磴口縣經濟林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
(三)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群眾致富。為使經濟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磴口縣諾民公司、王爺地公司、游牧一族公司等龍頭企業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扶持、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等手段,不斷加大林業產業的開發力度,提高林產品品質,大力推進訂單種植,把企業的發展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起。在2018年,磴口縣綠禾源公司和金豐農林公司積極申報了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磴口縣常住人口有11.4萬人,從事生態發展的從業人員大約有4000余人,男女從業者比例約為1:4,專業技術人員約100人左右,80%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從事生態發展的企業幾乎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專業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但是種植大戶或企業在當地從事多年生產經營活動后,也涌現出一批“土專家”,他們有力推動了當地的林草產業發展。
2019年磴口縣領導與全國各大高校對接,通過設立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吸引專業領域人才,目前共選取了三家優質企業掛牌成立實踐基地,為專業領域人才提供基層企業項目并于今年7月開展第一次實踐合作,相信只要使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滿意度提高,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就可以留住人才。企業結合公司的發展實際采納相應措施和建議,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在薪酬待遇、工作滿意度、管理者的溝通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留住企業優秀員工,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激發技術人才的工作熱情,提高生產率,最終達到降低人才流失的目的。
(一)經濟林產業建設。經濟林產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產后貯藏保鮮、加工和市場流通為重點,打造梨類、枸杞、小雜果等既有區域特色,又能體現綠色生態的經濟林產業區域品牌。推廣“名優特”新品種,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結合“精準扶貧”,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林產業帶,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早、中、晚熟品種合理配置,為觀光旅游提供基礎,努力實現新時期經濟林產業跨越式發展。
(二)森林生態旅游業。協調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做好烏蘭布和沙漠、民俗村、農家樂等地的生態旅游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三)森林培育及管理。充分利用國家對森林撫育的補貼政策,提高林地生產力并加大對現有森林的撫育力度,不斷增加森林蓄積量,提高單位面積產值。
(四)加強對生態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發揮行政部門的牽頭協調作用,明確專門機構或專職人員負責全縣生態發展工作并加強對林草產業化經營指導。通過多部門協作、配合,做到思想認識到位、政策落實到位、組織領導到位、規劃部署到位、資金扶持到位、工作責任到位,共同推進磴口縣生態發展建設向更好更快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