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琳 劉金龍
(克東縣乾豐中學,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4800)
分層教學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習慣、現有的知識水平及能力、即將達到的水平進行科學的分類,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及能力要求,促進全體學生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但教學效果的提升卻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有些教師打著“面向全體學生”的旗號進行教學,課堂仍然是教師和優等生的雙簧表演;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水平是恒定的,即一直都按照一開始的分層進行教學,無視學生的進步等等。那么,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誤區,在小學語文課堂正確進行分層教學的應用呢?
在進行授課前備課幾乎是所有教師的共識,而分層教學對于教師的備課要求較多,教師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深入把握每個層次學生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設置所有學生都能夠蹦一蹦,夠得著的目標,在引發學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或探索后完成自己所在層次的學習目標。當然,學生在完成自己所在層次的目標后,可以嘗試著進行更高層級目標的嘗試,不斷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媽媽,我不是最弱小的》時,教師可為學生設置三個不同的學習目標:能夠流利地閱讀課文并認識文中的“薩”“啰”“滂”等生字,理解文中出現的描寫雨勢的詞語的意思;在上述基礎上理解下雨時“媽媽”把雨衣給了托利亞,托利亞又把雨衣給薩沙的舉動,并理解薩沙說出“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時的心理感受;在上述基礎上了解各個人物的心理特征,并組織同學一起完成表演劇的排練。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給出的學習目標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并能在完成自身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目標的學習,這種仿佛設置門檻的教學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征服的欲望,從而不斷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
所謂課堂分層,就是指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思考片刻后得出答案,避免學生要回答的問題不符合層次,學生不經思考脫口而出或遲遲回答不出都是分層教學課堂上不該出現的現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進行充分預設,在摸清學生的學習水準后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隨著教師對于分層教學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分層課堂提問就能掌握得越好。
例如,在學習《童年的泥巴》時,針對后進生,教師可通過問題“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部分嗎?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說說你喜歡這部分的原因。”使學生通讀課文并學會欣賞文章措辭的美感。針對中等生,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文章中頻繁出現ABB類詞語,如天藍藍、白亮亮等,你能說說這樣用的好處嗎?”引導學生關注到作者語言建構的能力,增加學生對于各類詞語的累積,以便應用到寫作中。針對優等生,教師可針對文章中出現的歌謠作引申:“你在看到這篇文章后,除了文章中提及的童謠你還能想到哪些?能自己完成一首歌謠的創作嗎?”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存在差異,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也不同,這就導致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效果并不相同,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分層的課下練習。教師在公示練習后,學生便可做自己所屬層次的練習,在完成自己所屬的練習后盡量向上一層次“發起進攻”,遇到不懂的問題可及時與同學或老師取得聯系,不斷完成挑戰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成就感。
例如,在學習《學步》時,優等生的練習內容為:文章最后一段算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人生建議,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感想?中等生的練習內容為:文章整體以第一口吻的形式進行敘述,對于文章有什么幫助?后進生的練習要求全部學生參與:默寫文章中涉及的生字并完成組詞,寫一篇讀后感。另外,分層教學中的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及課下練習中的反饋調整分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不斷向前進步,并使處于優等生行列的學生產生危機意識,不斷通過學習鞏固自己的“地位”。
總之,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來說已發展的較為成熟,教師要不斷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并將其在教學中滲透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內化為自己的手段,不斷充實自身的經驗,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促進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并嘗試著縮小優等生和后進生之間的差距,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后進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