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煜青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肖坊小學,江西 南昌 330000)
新媒體交互藝術所帶來的的多感官沉浸式體驗文化在信息技術時代飛速發展的浪潮中空前高漲,并且會在不久的將來深刻影響人類對文化藝術的欣賞方式、審美觀念,并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改變。新媒體交互藝術是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集合了具備強大傳播能力的各類媒介而產生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弘揚與繼承、保護與傳播的工作中,新媒體交互藝術可充分發揮其影像能力,革新手段、多感官沉浸式體驗、以及創新性轉化能力等,以全新的模式使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煥發新的生機,帶來具有時代性的傳播發展新路徑、新思維、新方向。
新媒體交互藝術尚未有完整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新媒體交互藝術是一種融合新媒體特征的、富有現代化氣息的藝術形式,交互設計、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攝像技術等新形勢傳播媒介被統稱為新媒體交互藝術[1]。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媒介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而新媒體交互藝術則成為了現階段新媒體藝術主要的發展方向。因為新媒體藝術作品其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內涵是被囊括在單向信息輸出這一形式之中的,在這種前提下,想讓受眾實現與藝術作品本體的互動,就要對新媒體藝術作品進行交互的強化,增強其體驗與互動性,才能夠實現受眾與藝術作品二者之間深層次的的溝通交流。
新媒體交互藝術在我國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多個領域的連接和應用,同時也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手段在各個藝術領域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藝術策展、沉浸式的話劇、舞劇、音樂劇,以及傳統文化藝術展館等,以“2015年米蘭世博大型藝術裝置”、“故宮端門數字展館”、“2018首屆交互新媒體藝術大獎”、“DDB Stockholm公司的鋼琴臺階藝術”、倫敦Pace Gallery的沉浸式互動藝術裝置《Transcending Boudaries》、“Human Sound音樂交互項目”等為例,在未來可以預見,新媒體交互藝術將會為更多藝術形式的展現和交互提供可能。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新媒介文明”的洗禮,這種非線性的思考方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視覺體驗,使人身臨其境,多感官沉浸式體驗,真正意義上實現文學、藝術、音樂、美學、科技、思想哲學層面的深度交融。以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萬物有靈——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研究成果展”為例,創新性運用了新媒體交互藝術及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的數據采集整理,構建數字化虛擬文化遺產,通過六大展區:傳藝承明、紫禁威儀、寶相霓裳、邑巷人家、黃苑林泉、先賢圣跡的呈現,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內核的交互式新媒體藝術作品,使中華文化得到永恒的傳承。
其中數字互動技術運用于沉浸式和多感官體驗:如古典建筑、園林、宮廷器物、織繡、書畫、服飾等方面;此外,端門數字博物館書畫展區運用交互式設計手段,將《韓熙載夜宴圖》精細化3D復原,讓觀眾如同身臨其境;還有,橫向大屏的動態數字化演繹、互動智能語音識別、對話展示與故事解析、虛擬漫游、三維真模擬、AR、VR等技術手段,將孔子周游列國、敦煌莫高窟、飛天月舞全息景象、圓明園重現、甲骨文再造等文化立體生動展示于觀眾面前,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
以新媒體交互藝術應用于中國傳統京劇領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有:中央戲曲學院何美玲的“交互體驗”技術特性為例,運用增強現實技術、體感技術、OpenGL技術;運用OpenGL建模、Kinect體感等測試,結合三維運動人體追蹤技術和移動終端二維碼掃描拍照系統功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置于數字網絡的交互式環境中,最大限度發揮綜合性和融合性,達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沉浸式體驗,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傳統京劇文化傳播的途徑,具有深刻的創新意義。此外還有很多例如:“海昏侯墓”、“禹會諸侯、祭祀天地”等歷史博物館項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新媒體交互式藝術來呈現和創新。
新媒體交互藝術是藝術形式與受眾的交互,因此兩者在藝術形式的傳播與接收這一過程中,存在極強的互動性,受眾通過新媒體藝術形式的傳播,接受信息并形成獨特的藝術感受,這一過程是持續互動的過程;而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各個領域,也存在著極強的聯系,在藝術作品的創作及展現中,通過多種形式實現交互、融合與轉化,因此新媒體交互藝術具有極強的互動性。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藝術形式呈現,需要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因此專業性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的藝術作品得以展示和傳播的重要基礎,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復雜的藝術形式,需要以先進的技術為支撐才能得以完美的呈現,因此專業性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基礎及重要支撐。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虛擬現實已經成為了新媒體交互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信息化手段的依托,可以將藝術作品與虛擬現實進行完美的結合,將藝術作品對受眾的聽覺、視覺、觸覺等體驗不斷提升,帶來沉浸式的藝術享受,因此虛擬性也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的重要特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喚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瑰寶,對現代人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一直是一個難題,而新媒體交互藝術形式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可能,過去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播場館一般都為實體的場館,受場地及、區域等方面的制約較大,而通過新媒體交互藝術,可以實現虛擬文化場館的建設,這種模式有效彌補了傳統文化展覽場所的諸多限制,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同時結束互聯網技術和手段,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靈活化的體驗,滿足了參觀者不同的需求,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及傳播[2]。
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文化資源,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應盡快構建全面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信息化檔案,通過借助新媒體交互藝術、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繼承、保護與傳播煥發出勃勃生機和巨大能量,通過將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通過高科技的手段進行整體、保存、傳播,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需要被妥善保護,一旦損毀,將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研究造成巨大損失,而新媒體交互藝術形式的問世,使得被損壞的文化資源有了重新煥發生機的可能,通過借助該技術,可以實現被損毀文化遺產的成功修復和再現,為研究者提供了重新研究的可能,為大眾了解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提供了便利,這些被修復和再現的文化資源,被以全新的形式進行保護和傳播,一方面減少了因歷史文化遺產損壞而帶來的巨大損失,另一方面,也給后世的研究者和普通大眾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寶物。
新媒體交互藝術是集合了交互設計、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攝像技術等多種傳播媒介的藝術交互形式,借助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手段在藝術形式的展示和交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播與新媒體交互藝術進行有效結合,可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以全新的形式得以進行展示,通過新媒體交互藝術,實現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修復及展示,為相關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大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拓寬渠道,因此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