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一團中學,新疆 阿克蘇 843008)
從教材地位看,《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是必修二經濟史“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與特點”專題的組成部分。這一專題主要講述了古代中國不同歷史發展段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在農耕文明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關聯密切,是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目內容學習,重在理解此后近代我國社會經濟結構成分的變動,對現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啟發意義。
從教材內容看,講述了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三種手工業經營形態的變化及特征;列舉了冶金業、制瓷業和絲織業領域重要的生產技術發明;到明朝中后期,產生新的生產形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古代手工業產品精美、種類繁多、享譽世界。本課大目清晰,但內容繁雜,理解歸納三種手工業形態的特征難度較大,學科專業性強。
從學情看,由于高一新生學習歷史的習慣從開卷到閉卷,由看書到背書的狀態轉換難以適應。他們亟待提高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分析、歸納、對比能力,逐步形成獨立學科思維、思辨能力。同時他們對事物充滿了探究欲,具備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著眼于基本學情,我覺得對史實講解應當化枯燥為趣味,由抽象到具體。是以本課通過豐富圖片資料展示、情境設計、有效設問、小組討論方式進行教學實踐。
本課首先,通過課件展示花鳥繡花圖案絲質旗袍、黃色龍形圖案的禮服、彭麗媛夫人的旗袍......這種無處不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手工業的探究興趣,引入新課。
其次,流暢自然的過渡到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里面包含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緊接著向學生提問:官營手工業的地位是怎樣的?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領先世界的原因?官營手工業每個階段發展的歷程?最后讓學生來解釋:什么是官營手工業。在難點設計上,我使用了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文明、官營手工業絲織業的分工場景視頻、高爐煉鋼圖片情境再現古代手工業,學生積極觀看,踴躍回答,教學氣氛熱烈。師生默契合作,流暢的解決了官營手工業的產生原因,發展歷程。利用表格歸納冶金業、制瓷業、絲織業的成就。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之下,學生智慧的歸納總結知識點,得到了我的贊賞,也令他們信心大增,充滿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整個流程中,絲織業發展的媒體片段令同學們頻頻贊嘆古人精湛、高超技藝和超人智慧,充滿了欽佩和對這一行業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充分認同,情感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獨有的自信心充盈于心。
講到第二目“艱難發展的民間手工業”,我使用了圖片展示勞動人民草屋茅舍、衣衫襤褸繅絲織布的場景,地主貴族高屋豪宅、穿絲戴銀的會客場景,由此突出民間手工業艱難發展的特點。順勢提問:民間手工業有哪兩類?艱難發展的原因?私營手工業發展歷程、特點?為何會出現自由勞動力,形成“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局面?它引發了社會哪個方面的進步?通過這些問題,精準有效的解決了民營手工業的難點問題“艱難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順勢解決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產生的影響。在前面情境導入,知識對比,內容表格歸納的基礎上,過渡到第三目知識點:古代手工業的世界地位及影響。同學們在折服于這泱泱大國的威嚴瑰麗中的同時,深深沉浸入古代勞動人民辛勤智慧結晶來之不易的感受中。
最后師生共同通過對“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歷程、特點”的歸納、總結、習題訓練,形成畫龍點睛之筆,突出重點。
課后,我對本課進行細節反思,如何化繁為簡?如何做到主脈清晰,歸納完備,便于記憶,同時又充滿民族情結?
首先,我在備課中精選素材,做好教學設計,做好重難點設計突破,盡量避免枯燥僵化的專業思維培育。教學的設計和執行中,緊密銜接課堂設問,充滿了學生生活常識與情境的體驗,以學生為主體的對話始終貫穿教學過程?!皻v史教師課堂提問技藝的高低,是教師教學課堂藝術的主要表現” [1]在素材與內容契合中,既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又有表格歸納知識點。在適度的情境創設中,吸引了學生興趣又給人以流暢輕松的課程體驗,給人以課程藝術的享受。其中絲織業發展的視屏片段和艱難的民營手工業情境創設成為本課亮點。
其次,在備課中,利用了長期從教高三的知識體系構建。立足課程的教材地位和長期帶學考和高考的教學經驗,認真分析教材,把握重難點,形成完整的有效教學環節預設生成,水到渠成的形成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基本達成了本次授課目標,也為學考做好了堅實基礎知識積累。
但是這課亦存在不足,首先授課過程太過于按部就班,缺乏大膽調整教材和對新教法的嘗試,因而教學方式突破不夠。其次,缺乏集體的力量,在備課中沒能集思廣益進行集體備課。正是因為對教材太過熟練、太有針對性突破,所以教學中雖有生動引人之處,也處處體現了應考成分,缺乏活潑大膽的創新精神。第三,在教學設計資源利用中缺乏新資料的使用,缺乏空余時間鏈接時事,缺乏開放式視野。
追尋歷史的真諦,實現靈魂的碰撞,借古鑒今,發掘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公民道德素養,實現學科核心價值,這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所提出的新課程目標。由教育部新近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睔v史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既“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的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