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學亮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藥山中學,云南 巧家 654600)
據了解,目前中國年輕夫妻正經歷一波又一波的離異,家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挑戰。離異家庭的子女存在打架斗毆、逃課輟學、校園欺霸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等問題,面對單親離異家庭如此之多的問題,筆者認為,亟需學校通過管理來解決單親留守兒童的問題,只有加強對單親留守兒童管理的重視程度,提升單親家庭父母親的教育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解決單親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單親及離異家庭教育問題形式嚴峻,父母的離異或者是父親母親單方去世所造成的單親及離異家庭,孩子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會嚴重缺失,加上“留守”的環境下,孩子長期缺乏父親母親的關愛和陪伴,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了負面影響。爺爺奶奶養育這種隔代親,多數是溺愛,盲從的愛,導致孩子性格有非常軟弱或者是非常極端的現象。由于隔代教育水平的不高,與時代脫軌,所教授的東西不一定被孩子接受,甚至會有抵觸逆反心理。多數的農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下,甚至一字不識,他們只能夠保證孩子吃飽穿暖,無能力滿足孩子情感教育的需求,遇到類似問題也無從著手解決,這種單親留守兒童家庭的孩子他們不僅在生活上飽受著與普通單親留守兒童更多的磨難,更加缺少愛,缺少關心,心理和情感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陰影,內心自卑。
針對網絡負面文化沖擊這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從思政教育這個角度切入,對單親留守兒童加強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端正自身的行為以及思想。比如,對于行為不規范的這類學生,尤其是出現了違規違法行為的單親留守兒童,需要從思政教育中滲透規矩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規則制度的內涵以及法律制度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嚴格禁止出現違規違法的行為,要依照規矩和法律來行事。再比如,對于心理偏激的學生,這可以通過思想教育,對影響學生的負面文化進行批判。比如網絡上傳播的喪文化,便可以對這種文化形成的根源切入,通過辯證思維指出其中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形成清楚認識,意識到自身的某些偏激心理是不合理的,進而逐步扭轉存在的心理問題,實現單親留守兒童的管理。
心理輔導是管理單親留守兒童的重要方法,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主動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尤其是對單親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在他們身上花更多心思。具體來說,首先,應該設置常規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動,對全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這可以通過構建心理健康普查信息系統來實現,讓學生手機或電腦登入系統填寫問卷,這樣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其次,根據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心理情況展開全面分析,根據結果學生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即分為無心理偏激、輕微心理偏激、中度心理偏激以及嚴重心理偏激。最后,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層次,給予針對性的輔導。比如對于輕微心理偏激的學生,以常規教育和引導為主即可;對于嚴重心理偏激的學生,這需要通過專業心理干預手段,幫助這些學生重建心理環境,將偏激情緒徹底清除。
對于單親留守兒童的管理,不能單純依靠學校,還需要家庭也參與進來。因為從一些單親留守兒童的形成原因來講,根本問題還是在于家庭,是因為單親家庭及離異家庭的因素,導致單親留守兒童的出現。所以,要想更好的管理這部分學生,那么就需要從根源切入,解決家庭中的一些問題,這樣才能化解學生自身的相關問題。所以,對于單親留守兒童,就需要建立家校聯合教育模式,學校可以了解單親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挖掘出矛盾所在,然后了解學生對于家庭的真實期望,之后再與單親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溝通,探討解決家庭問題的可行之道。從根源上解決家庭問題,然后教師再來輔導學生的心理情緒,這樣就可以實現單親留守兒童的管理了。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為了管理單親留守兒童,還需要對學生的自身發展進行規范,避免學生在自主發展過程中產生偏差。具體來說,對于學生的發展進行規范,需要遵循個性化原則,也就是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向某個方向轉變,而是應該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規避錯誤方向,確保學生可以在個性化的方向上正確發展。通過合理的規范與約束,可以讓學生有效避免自身發展的偏差,從而避免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問題。
社會元素是造成單親留守兒童的原因之一,校園與社會始終存在區別,校園環境應該更加單純,不應該向社會那么復雜。所以,在單親留守兒童的管理中,就需要對校園內的社會元素予以清除,同時抵御外部入侵的社會元素,讓校園保持純潔性。通過對社會不良元素的抵制,能夠讓單親留守兒童認清社會與校園的區別,從而改變自身的某些行為和心理,實現有效管理。
綜上所述,對待單親留守兒童,我們不僅要依靠學校教育,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力量的大大支持,我們要講究方式方法,把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單親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用我們的愛心播撒陽光,在孩子的心里種下溫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