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丙然
(身份證號:1323011977****8011)
近年來,在國內現代建筑的室內給排水設計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問題,必須及時得到處理與解決。現代建筑設計單位在進行給排水設計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最適合的設計方式,并注意施工的每一個環節,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我國建筑主管部門頒布的《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中規定:規定地漏的頂面標高應低于地面5-10mm。此規定目的就是防止水封被破壞后污水管道內的有害氣體竄人室內污染室內環境,但是在給排水設計說明中很少有人提及。建設及施工單位為降低造價,往往使用市場上價格低廉的地漏,這種地漏水封一般≤3cm,滿足不了水封深度要求。排水時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壓或負壓被破壞,臭氣進入室內。好多居民反映家中有臭味,而且廚房排油煙機打開時更加嚴重,就是水封由于壓力波動被破壞所致有的廚房內設置了地漏,由于長時間沒有補水,特別是冬季供暖時水封容易干涸。
1.給水管道噪音問題
當給水管道壓力超過0.3-0.4MPa,且管徑≤20mm及管路較長時,管道會產生嘯叫和振動,這主要由高速水流動力與管道系統產生共振所致。綜合防治措施有適當加大管徑、采用曲撓橡膠接頭、支架與管道接觸處加橡膠墊以及加裝減壓閥等。但注意減壓閥本身也有噪音,要經反復調試,使噪音減至最小。
2.排水管道噪音問題
排水管的水流呈不充盈和重力流狀態,噪音難免,且受管道材質影響。試驗資料表明,DN100管當流量為2.7L/s時鑄鐵管噪音值為46.5dB,PVC-U管噪音值為58dB,故在要求安靜的高檔房間內,宜選用柔性連接鑄鐵管。新產品芯層發泡隔音PSP管,隔音效果好,價格略貴,也可選用。
3.給水管道材質的選用
由于鍍鋅鋼管存在著與水中雜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紅水”、“黑水”等問題,影響水質。目前,廣泛采用新型建筑給水塑料管而淘汰鍍鋅鋼管。銅管仍是高檔建筑的首選,但價格高。一般在熱水系統中采用帶保溫套的紫銅管、聚丁烯管、鋁塑復合管、PEX管、PPR管等。
4.屋面、陽臺雨水排出問題
位于住戶上部的屋面,雨水斗應用側墻式雨水斗,一個側墻式雨水斗最大匯水面積宜小于200m2。陽臺雨水應設專用的立管由無水封地漏來收集,屋面雨水立管內的壓力分布是由負壓到正壓的一個變換過程,零壓力點的位置約在距立管末端以上1/3-1/2的高度處,將陽臺雨水地漏接到屋面雨水立管上部負壓區,將通過地漏吸人大量的空氣,影響雨水立管的水量。屋面雨水與陽臺雨水各自分開是必要的,不能因為在建筑立面上增多了幾根雨水立管而將其合并。
在現代建筑給水系統設計中,給水管道的鋪設線路是一個基本的問題。部分建筑工程項目為了片面追求節約工程成本,而將給水主管道鋪設于居民建筑室內,這是不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與質量標準的,給水主管道在供水時會發出極大的噪音,會嚴重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與休息。同時,一旦給水主管道需要進行維修與檢查,就必然會對居民的家庭裝修進行破壞。
在我黃河以北地區,尤其是東北部地區,冬季將迎來漫長的冰雪天氣,在該地區的給水系統設計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對于防凍措施的設計。給水系統的防凍措施設計要根據工程項目所在地的氣候與溫度等自然條件作為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中要制定明確的防凍措施實施方案,確保建筑給水系統在冬季也能保證正常供水,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需求。
在建筑排水系統設計中,要注意到鑄鐵管到了夏季會產生結露,為保護管道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防止管道結露產生冷凝水灑落,所以排水管道必須做防結露保溫設計。排水管道在非采暖房間或部位,到了冬季為防止管道產生凍結也必須做防凍保溫設計。有關排水管道保溫的部位、保溫選材和保溫要求應符合設計要求和規范規定。公共建筑物內的鑄鐵排水管道,不論明裝或暗裝,不論設在吊頂內或公共廁所內以及管道容易結露影響使用功能的部位,污水橫管均要按照設計要求做好防結露保溫設計。
在排水系統的設計中,設計人員一定要考慮到排水管道的滲漏問題,并在設計中提前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方案。傳統的排水系統多使用鑄鋼管作為排水管道,而現代建筑工程中多應用PPR等管材作為排水管道的主材料,無論是質量多么優良的排水管道,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滲漏的問題,因此,排水系統設計人員一定要在設計中就要全面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管道滲漏問題。在排水系統的防滲漏設計中,設計人員一定要事先預留出管道維修的空間,以及管道更換的足夠距離,以備排水系統出現滲漏問題時,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維修與養護措施。
我國現代建筑室內給排水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其中包括技術創新、施工人員管理、施工組織計劃、建筑材料選購等,任何具體環節都不允許有絲毫的馬虎與大意。在現代建筑室內給排水設計關注中,設計人員要將注意力集中于設計理念的創新與新興技術應用中,同時,設計人員還要對設計方案進行反復的分析與論證,確保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防止因設計上的問題而導致工程中途停工,甚至是影響到建筑工程建設項目整體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