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瑛
(商丘市文化館,河南 商丘 476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而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保護、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抉擇。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就是一個鮮活的資源寶庫,承載著傳統武術的演練套路、拳種的特點、運動技法規律、招式的運用、武德文化、儀式禁忌等諸多傳統的不為人知的信息。因此,保護傳統武術活態傳承人,才能留住傳統武術的根源,才能讓傳統武術文化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004年我國成為第六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隨著中國的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逐漸融入到人們的觀念中,人們也開始反思高效的機械化作業和智能化電子產品,替代了原有的手工業者,將勞動生產力翻倍提升,卻抹殺了宗族傳承習俗,忘卻了民族手工制作方法,淡化了民族獨特文化觀念。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即可表明我國民族文化正遭受著不同程度的遺失或消亡,拯救、傳承、沿襲將貫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程,如何將傳統武術做到保護與利用并舉,卻又不失其整體性與本真性,而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將是傳統武術屹立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的根基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傳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而傳統武術自然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傳統武術在冷兵器時代,成為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利刃。雖然傳統武術有實物的兵器和兵書,但其拳種流派繁多,特定的社會群體(門派),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都鑄就傳統武術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
掌握著傳統武術技法的傳承人作為中華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的實體,不僅是傳統武術傳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時代傳統武術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世代相傳連綿不絕的堅實力量與紐帶。傳統武術在近代社會經歷了三次社會變革。從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冷兵器時代終結,傳統武術在夾縫中求得生存環境逐漸的減少;從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來襲,隨著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詰難,傳統武術書籍的焚燒,傳承人也受到慘遭迫害,造成許多武技的失傳,這一時期傳統武術也在進行著垂死的掙扎;隨著改革的不斷開放,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武術所依賴的生存土壤發生了改變,傳統武術也逐漸被各種休閑娛樂所消解,造成了傳統武術技藝傳承的斷層。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人們的經濟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傳統武術所產生的社會背景、發展的農耕文明、宗法意識的肥沃土壤逐漸的消散,以及活態傳承人的自然衰老與死亡,使這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統武術逐漸走向微、消、亡的懸崖,使傳統武術的傳承與延續、繼承與發揚面臨著嚴重危機。
把傳統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一個新的課題,對比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武術“挖掘整理”運動,更加突出了傳統武術“活態文化”的特征,突出了對傳統武術創造者和繼承者的尊重,在保護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從表現形式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性是它的“非物質”性。在傳統武術這種技藝被表達出來以前,人們看不到、摸不著、感受不到傳統武術的存在。因此,與物質類文化遺產相比,傳統武術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更大。所以保護的重點不應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這些文化遺產的持有人!上世紀80年代的武術“挖掘整理”運動是對傳統武術的靜態保護,注重資料的收集;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種動態保護,關鍵在于傳承。陳氏太極拳被列為遺產,不是因為它留存的拳譜、器械,而是因為歷代拳師言傳心授的精湛技藝,這些技藝依附在人的身上,是一種活態文化。在舊時代,很多傳統武術有“傳子不傳女”、“不立文字,口傳身授”等習慣,使其傳承之路越走越窄。事實證明,只要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會消失;只要激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就會不斷進取,產品也會越發精益求精;只要鼓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續招徒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后繼有人,綿延不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還具有經濟價值,發掘、利用好它的經濟價值,十分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掀起了一股經久不息的武術熱潮,這股熱潮讓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地位在少林功夫面前相形失色,這對一座擁有1500多年歷史、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名剎來說多少有些尷尬,但少林功夫給少林寺帶來的變化卻是無法回避的。根據門票統計,從1974年到1978年,少林寺總共的游客是20萬人左右,1982年達到了70多萬人,1984年達到260多萬人,上世紀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穩定在每年150萬人左右。在武打影視:武俠小說的巨大影響下,少林寺以武揚名,少林功夫儼然已成為中華武術的名片。在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少林寺有了充足的財力對少林功夫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整理,建起了網站,組織了少林武僧團,創辦了武術學校,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軌道。
高爾基曾說過:“一個民間藝人相當于一個藝術寶庫,一個人的死亡,就是一個寶庫的毀滅”。而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同時匯聚了華夏子子孫孫的智慧結晶。讓我們時刻不敢辜負,祖先對我們的囑托與期許。雖然傳統武術遭遇過“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民間禁武,也經歷過積極推行民眾習武,“居則教民以射法,出則教民以應敵”的武術大發展時期。無論是刀光劍影,還是炮火硝煙,時代在不斷的更迭,但我們將民族文化傳承的信念永不改變。我們應立足于當下,積極保護民族文化,讓歷史遺存重新獲得生機。讓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燦爛文化,變成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最璀璨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