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齊
(遼河油田興隆臺第三小學,遼寧 盤錦 124000)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是很多學生對數學始終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教學設計往往會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采取單元知識結構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階段,數學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內外結合法、認知描述法以及行為描述法,其中,行為描述法注重可測量和可觀察的發現行為對目標進行表述,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表述較為適用;認知描述法重視利用內隱的心理過程對目標進行表述,在表述情感態度目標時較為適用,這兩種表述方法的優缺點各不相同,而內外結合法正是以外顯行為及心理過程為基礎的目標表述方法,這種方法兼顧兩種形式的優點,對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全面性較為重視。
在使用內外結合法進行目標表述的過程中,要做好學生外顯行為和心理過程的描述工作,其中外顯行為描述涉及以下要素,一是行為主體,主要將學生作為目標進行表述;二是行為動詞,通過明確的行為動詞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描述,包括辨別、解答和背誦等;三是行為條件,即生產目標行為的要求和條件。而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探索,提升其學習興趣,進而樹立學習信心,較為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
例如,在對內外結合法進行應用時,對于三位數與兩位數乘法,可以設定以下教學目標,第一,讓學生掌握筆算方法,并能夠獨立完成豎式計算,使正確率得到相應的保證;第二,讓學生掌握筆算、估算以及口算等方法,在對實際問題加以解決的過程中,對合適的算法進行選擇;第三,讓學生經過學習探究的過程,認識數學知識與方法之間的關聯性,使其數學知識的學習信心得到有效的增強。
教師要結合相關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分析,并對相關教學資料進行借鑒,從宏觀角度入手對數學課程加以認識,明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價值和教材編寫的意圖。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教材結構、教學內容以及立體習題進行分析,對于教科書的分析,需要從整體上對知識的聯系進行把握,準確把握各單元之間的聯系,而教學內容方面的分析應該以趣味性、思想性和科學性為出發點,分析例題習題能夠幫助教師對習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把握,確保各種習題的安排能夠科學合理,在完成上述分析工作以后,教師即可結合教材以及其他教學資源對自身的教學設計進行完善。
例如,在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估算進行學習時,教師需要通過教材分析工作對基本教學目標進行設置,要求學生能夠使用方格紙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進行估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其能夠應用各種方法對圖形面積進行估計,并通過記錄、比較以及計算等方法對估算的方法和意義加以感受。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將教材內容與其他版本教材進行對比,并引導學生根據相關例題利用方格紙對自己的腳印面積進行估計,然后設計兩個教學問題,一是通過網格紙,對腳印面積的估算方法進行探索,二是運用探索到的估算方法,將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問題解決。
在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時,不能單純的依靠教師自身的經驗進行判斷,因此,要運用觀察、問卷以及訪談等方式來調研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調研數據和教師經驗,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析。
例如,在對統計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加以了解,在學習相關內容以前,部分學生對于所學內容也會有所了解,而具體了解多少呢,則可以設計問卷調查,選擇樹苗生長情況的統計圖,然后讓學生說說樹苗在哪個時間段長得比較快,并說明理由。而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有70%的學生能夠對樹苗生長問題進行正確的回答,在說明理由時,90%的學生表示可以從圖中的數量變化得出結論,而教師由此可以了解到學生習慣通過數量進行讀圖,由此進行教學設計能夠使教學方法更具針對性,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將統計圖的數據隱去,使學生能夠對圖形變化情況進行認真的觀察,避免受到學習習慣影響,確保數學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本質的凸顯,將數學思想、知識以及活動結合起來。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應該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有效的調動,使學生能夠對數學活動進行充分的參與,并在活動當中獲取經驗,而觀察、猜想、實驗、證明以及歸納都是一些具有一定數學特色的活動,教師可以對各項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此來提升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設計,能夠使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科學、合理,對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通過科學的設計,為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