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伊金霍洛旗高級中學,內蒙古 伊金霍洛旗 017200)
數學的主要特點是形式化,通過一套表意符號體系對數學對象結構和規律進行表達,進一步對符號開展深刻研究。非形式教學具體憑借特殊的數學符號對自然語言有效擴充,是對自然語言符號有效依附的產物,一定程度豐富了自然語言。
這里所指的非形式與傳統教學內容或方式不同,淡化內容處理的數學形式。隨著我國逐步推進改革開放工作,以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在課堂中出現了一部分現代的、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比如概率、統計、離散數學等。它們的統一特征是:突出對實質特點的理解,無需對形式表達提出較高的要求;關注應用,尤其是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強調實際操作,憑借這項操作培養學習興趣。
概率知識的出現,帶出了一部分計算公式,比如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P(A+B)=P(A)+(B),同時彼此獨立事件的概率計算公式P(A?B)=P(A)?P(B)。高中時期的數學更重視應用公式,絕不僅是證明和推理理論的形式化。二項式定理的理論形式化證明正在逐步弱化,教學的關鍵在于理解和應用定理及其實際意義。比如探究式二項式定理的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數學家費馬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創造了解析幾何。在數學領域費馬的貢獻遠不如此,他基本涉足了數學的任何領域,與他同一時期的著名物理學家,也是朋友的帕斯卡,費馬層嘗試引導帕斯卡關注數論,如此他們能共同研究,但是帕斯卡并不在意數學,也沒有研究興趣,費馬只能獨自作戰。但他們形成共同的興趣,并一起研究。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對什么問題產生了興趣?
教師在多媒體上演示這部分內容:丟擲幾次銅板或一粒骰子,我們有多大機會得到期望的結果?可不可以計算出來?對這個問題可通過概率知識有效解決,帕斯卡與費馬開展最簡單的研究:擲銅板的游戲,銅板包括頭與花2個面,T代表花,H代表頭。
1次擲1個銅板可能出現的情況:T,H
2次擲1個銅板可能出現的情況:TT,TH,HT,HH
3次擲1個銅板可能出現的情況:TTT,THT,HTT,TTH,THH,HTH,HHT,HHH
我們基本不會注意到頭與花在游戲中出現的順序,而是對出現次數給予高度關注。因此初步認為TH與HT是相同的,其中相同的還有THT與HTT,此時對游戲結果分析:
擲1次:T H
擲2次:T2 2TH H2
擲3次:T2 3T2H 3TH2 H3
擲4次:T4 4T3H 6T2H2 4TH3 H4
...
同學們要不要也做一回小數學家,你發現的結果若也是如此,該如何聯想?
經過詳細的討論,結果與展開楊輝三角與(a+b)n的系數有關。
當n=0時,有(a+b)0=1
當n=1時,有(a+b)1=a+b
當n=2時,有(a+b)2=a2+2ab+b2
當n=3時,有(a+b)3=a3+3a2b+3ab2+b2
...
實際上基于歷史角度分析數學的發展,發現數學某一定理或結論時,數學家必經歷非形式化的思維,包含一部分猜想、推測、直覺、形式化證明等過程,并獲得不斷的完善。處理數學中一些形式化的概念時,應科學設計,進一步訓練數學思維。
數學中函數概念非常重要,并向數學各個分支滲透。隨著數學的發展,函數概念的表述也出現不同:變量說、對應說和關系說。初中階段函數的概念,重點依賴變量關系,變量說強調了函數思想的精華,形象且自然,理解相對容易。但變量說存在顯著不足,它無法深刻詮釋對應關系。函數概念在高中時期有效轉化為對應說,抽象性更強,準確抓住了函數的根本屬性,在兩個集合間函數闡述了這些元素的對應關系。對應說的抽象性,引出更抽象的算子。在深入研究對應說時也出現不足。函數的關系說抽象性最強,普通學生接受困難,卻對函數概念的本質進行了深化。中學時期開展函數教學,如一度突出形式化教學,學生容易產生畏難的心理。所以在不斷深化函數的變量說時,將函數作為數學模型,通過大量例子詮釋變量的依賴關系;另外,還彰顯集合的對應說,從而對函數精確表示。
非形式化概念準確呈現了學生構建認知的過程,因此產生兩種不同的形式,即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基于認知結構對新概念實施控制。事實上,學生本身的認知結構對感知與理解一般事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現有認知結構中不僅可以同化新概念,還可以對其有效接納。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有效了解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學生難以憑借形式化理解概念,必須產生一個非形式化的流程。
在立體幾何中最基本的概念即平面的垂線的概念,通過定義向學生傳授垂線概念,難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發現這個立體幾何模型。比如電線桿,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概念,之后利用模型引導學生發現直線和平面上任何直線都垂直的屬性?;谌粘I顚嵗?,通過模型展示形成模型的過程,對概念特征有效深化。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結合數學學習特點,抽象數學語言和符號使用之前,憑借可觀察的、描述性的、可親自體驗的形式對新概念進行傳播,引導他們親自體驗與構造,并學會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從而徹底的理解知識。數學教學過程體現出探索特點,應盡可能防止其出現明顯的抽象性,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數學概念,嘗試利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理解概念。
數學是系統化的常識,需要經過一系列提煉與組織成為數學,進一步產生一定法則,這部分常識在更高層次中又發展為新的常識,這樣持續螺旋提升,以至無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理解非形式化應用的巨大意義,并發揮了無法取代的優勢,幫助學生憑借自身努力找出概念存在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