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小星 鄧志明
(山東省昌邑市下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山東 濰坊 261300)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對創新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很多學校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采取了相應的計劃,并通過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案幫助學生提高其創新能力,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具有高效創新思維和能力的
學生。針對每一個科目教育的創新模式都要按照課程獨有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度來找尋合適的方案。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指導工作和學習中本該有的一種不可言傳身教的隱逸之感,使人們向往。關于小學教育音樂課程,多處于基礎教育中的這個特殊階段,課程的內容和教師教學的方式都有很多這樣那樣值得反復推敲和深度研究的地方。
有關創新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并帶有期望和指導教育的措施來說,本文將其分開來談,為了方面今后讀者會產生清晰充分認識。所以,針對小學音樂教育中創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作為本文研究的主體,所以更為突出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意義。小學時期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好關鍵和最具有基礎意義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受教育程度和質量更是對一個人的成長和認知程度都帶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就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校方方面的重視和支持。音樂課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不同的是,音樂課教學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參與外,還會需要用到一些輔助教學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教學的工具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合理應用這些道具為教學提供有力的推動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激發出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小學音樂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的創新是教育任務中非常重要,所以,創新教育模式是不能缺少的,教育模式作為一個名詞,也是一種結果,更作為動詞,一個階段,關于小學音樂創新教育模式更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才可以達到的理想效果。
對學生來說,創新教育模式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的實際教育活動和過程中對學生都是教育最根本和最大受益者。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全面帶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可以更有效的實現教育目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優美的樂感和一定的樂理知識的學習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會給學生帶來更多對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可以幫助他們培養音樂的情懷。
對于教師來講,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不僅符合新課程關于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還可以幫助其在學習音樂中獲得更多樂趣,還能學到一些知識,還能實現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其獲得更多的幫助,音樂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其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同時,小學音樂創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教學內容都有非常關鍵的輔助作用。
關于學校方面而談,小學音樂創新教育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知名度,達到教育的宗旨和目標,教育部門的標準和家長以及社會的期許,都能夠擁有一批堅持不斷創新、積極創新的教師和相關部門人員,從而為幫助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更優渥的環境,為社會發展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學子,根據教育的宗旨,為社會貢獻出更有潛能發展的學生。
創新小學音樂教育模式要求各方面共同協作,努力貢獻自身的智慧,并且積極參與實現,最終可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結合專家學者來講,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以專業的角度和方式找到音樂教育中新的教育模式,這里要求既不能減弱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又要最大程度上激發和帶動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信,讓他們把音樂課上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效聯系,在課堂上感受音樂其中的魅力和神奇,又要吧音樂與學習和生活結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所處地位不分高低,所以在創新教育模式里需要雙方的共同協作。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需要教師作為主動方而學生作為被動方,思想和學習方式都要聽從教師的指導和安排。新課改的標準中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流行,正不斷增強學生在教育中所處的主體地位。在創新音樂教育模式任務的實施中,教師和學生都有付出和收獲,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舒適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也要積極配合教師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收獲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和進步。
學校和各教育部門所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和實行奠定了基礎。在創新的音樂教育模式中,學校應全力以赴支持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并提供教學實施、資金技術等支持,確保新的音樂教育模式可以在學校順利開展。音樂教育新模式一旦成功實行,教育部門可以加大力度開展,把有利于學生發展和進步的教育模式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的進行推廣和實行,惠及更多的學子。
教育的成果關乎祖國明天的發展,也關系到每一個學子的成長和進步。本文僅關于創新小學音樂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度的探究,綜上所述,良好的教育模式對社會各個方面都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同時,新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關注,只有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和教育活動中的各個主體都付出努力,相信教育最終會迎來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