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秀
(貴州省麻江縣中等職業學校,貴州 麻江 557699)
消除貧窮是黨和國家一直關心的國計民生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就要消滅貧窮。建設社會主義就要搞好新農村建設,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根本舉措,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而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消除貧窮需要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只有深化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好地為脫貧服務。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智辦教育”。在精準扶貧的戰略選擇中,教育扶貧是一個重要戰略,教育扶貧是最根本的扶貧,特別是職業教育更是貧困人口“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的有效方式。
截止目前,我國仍有很多人口處于貧困水平,且絕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如何提升其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使其具有脫貧致富能力并在未來5年奔入小康生活,這不僅僅是重要的教育問題,更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特性,在促進貧困人群脫貧致富方面相較于普通教育更具有明顯優勢??梢哉f,職業教育為扶貧貢獻了很大的力量,職業教育的扶貧功能不可忽視。
(一)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是以側重提升受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為己任。
(二)職業教育是關注民生的“平民教育”,相較于其他教育,職業教育更具開放性和社會性,能夠精確聚焦底層社會與貧困群體;通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實現“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同時,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聯系相當直接、相當密切,能夠直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精準扶貧。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核心機制一是精準聚焦,精確選定扶貧對象;二是拔根脫貧,有效幫助扶貧對象走出貧困。
(三)職業教育是以關注普通基層群眾和社會弱勢群體為重點的“大眾教育”,既面向初、高中畢業生,又面向城鄉新增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在職人員、農村勞動者,可為不同層次的人群提供有差別的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服務,具有最廣的社會服務面。基于此,發展職業教育就是服務社會大眾,職業教育扶貧的社會功能更加凸顯。
(四)職業教育以技術知識為重,教育生產性特征凸顯。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堅持以技術知識為重,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與產業結合最為緊密的專業技術教育。它在辦學方針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行產學研結合;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以對接產業為切入點,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依據;在辦學體制機制上,實行“政府主導、行業支持、企業參與”的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在辦學模式上,推進產教結合,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人才培養特征上,體現“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可見,職業教育的生產性特征及其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使得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成為“相生相伴、互利共贏”的雙向互動關系。基于此,發展職業教育就是發展地方經濟,職業教育扶貧的經濟功能更加明顯。
(五)“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職業教育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培訓的問題。近些年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有增無減,相當一部分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農民子弟,又踏上了其父輩的歷程。由于進城農民工的勞動時間和精力有限,經濟負擔能力有限,所以他們能參加培訓的的機會并不多。而職業教育從初中后就接受這些沒有升入普高的的學生繼續進行教育,就能從源頭上解決了農民工的培訓問題。
(六)職業教育為扶貧為建設社會主義培養了生力軍。職業教育是一個富民教育,職教的宗旨是“教育一人、就業一個,致富一家”。知識改變了命運。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農村畢業生,一些畢業后回到農村創業,一些留在了城市就業。回鄉創業的這部分學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利用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高素質的新農村建設者,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為脫貧助了一臂之力。留在城市就業的職校畢業生,他們也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也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創造價值。
(七)職業教育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新農村,就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用于農業生產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就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這樣,職業教育就可以通過短期培訓或是送教下鄉的方式,不僅增強了他們的技能,還帶來了精神上的充實。
綜上所述,相對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對消除貧困具有特殊的多元化功能,絕對貧困者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和謀生本領,進而增加收入以擺脫絕對貧困、相對貧困者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拓展發展空間,進而增加收入以縮小與社會其他人群之間的發展差距、貧困者通過接受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增強綜合職業能力,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改善個人能力結構,彌補個人能力缺陷,進而消解因個人能力缺失所產生的貧困包括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