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向飛
(廣西東蘭縣長江中心小學,廣西 東蘭 547408)
在本世紀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關于課程資源的探討越來越多。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將由過去的國家集中管理向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轉變。接下來我們將探討一下開發利用語文地方課程資源應遵循的相關原則。其中有些原則是各門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都應遵循的原則,有些是開發利用語文地方課程獨有的原則。
“地方課程資源”這一概念的提出可溯源到上個世紀,但是目前在國內進行的并不是很成功,很多語文教師課程資源意識淡薄,認為開發課程資源主要是專家特別是課程編寫者的工作,可是專家低著頭開發的課程的優勢主要在學術價值上,其實踐性可能因為不了解各地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而大打折扣。因此,要想順利地進行語文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就要強化教師的開發意識,一線的語文教師應該主動地開發和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把開發和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當作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媒介,充分發揮自己在開發利用語文地方課程資源的作用。
1.權力與職責相統一的原則
學校具有開發學校課程的決策權、選擇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要堅持學校課程實施的嚴肅性,建立學校課程開發和管理的有效機制,監督和評估課程實施的過程,發揮學校課程的積極作用。
2.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相結合的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必須立足于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的有機結合,促使資源開發與校本特色同步發展,學校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同區域的學校要積極配合,避免學校與學校之間重復開發的弊端。
3.課程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的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應使課程的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在注重課程實施的同時,通過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反思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科學性,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1.以學生發展為本。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活動都必須認真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與經驗,一切從他們的全面發展出發。
2.保證學校各類課程的比例均衡,充分發揮它們對學生發展的不同價值作用。
3.學校課程的教學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盡可能地采用合作、參與、探究、體驗等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
4.學校及相關人員課程權力分享、責任分擔,鼓勵教師及有關人員創造性地開發課程。
5.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的雙向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學校自主形成的學校課程開發方案應報送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無論課程資源多么豐富,但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才能使課程資源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在不經意間為學生創造教育資源,善于發現身邊常見而熟視無睹的東西,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靈活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孩子們……都是高素質教師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特別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要求每人每學期至少讀兩本教育專著,寫兩份教育心得、兩份教育敘事,并相互交流學習。
教師不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利用管理,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即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資源。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自身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增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開發課程資源的巨大動力。
作為一名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首先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教參,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潛心研讀名師大家的優秀教學設計,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虛心向同事、書本、網絡學習,積累、占有大量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源,并針對教學實際,對所占有的信息進行必要的篩選、加工、處理。只有這樣,教師在設計和編寫教案時,才能靈活處理教材,不斷進發創新的火花,才能對“教材”這一潛在的課程資源進行有效開發。
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主動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
以某一篇目為基點,從不同角度進行拓展閱讀,從而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學完課文后,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這時不妨提出:“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便將《故鄉》推薦給了學生。學生讀完后,對中年的閏土的變化以及造成他變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講閏土變了,變傻了,變呆了。也許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難,但能把學生快速從課內帶到課外。促進學生閱讀的高效率。
總之,我們要根據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放性、經濟性、整合性、適應性、生成性、實用性原則,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家庭、校內、校外以及大眾文化傳播等不同途徑探尋有可能進入小學語文課程領域并能夠與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充分挖掘這些資源的語文教育教學價值,極大地豐富語文課程類型,以促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切實提高小學生的人文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