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云陽 404500)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術技能。同時,通過上機操作能夠讓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有效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教師要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認識到信息技術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作用,在學習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在教育領域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忽視對學生能力和情操的培養。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而新課改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淡化學科界限,加強學科的整合。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可以與音樂、美術、英語、物理等學科內容緊密結合,在加強教學整合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要實現信息技術基礎的有效教學,就必須提高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的專業素質,如果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那么實現信息技術基礎的有效教學就無從談起。因此,學校應該提高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的專業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基礎的有效教學。提高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的專業素質的途徑有兩個,第一,在選擇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的時候就應該選擇是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的教師,或是信息技術基礎比較好的教師,這樣才能確保信息技術基礎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第二,如果學校真的沒有或是只有少數教師是信息技術專業畢業或是信息技術基礎比較好,那么學校就要通過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來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基礎的有效教學。信息技術基礎的教師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信息技術基礎的專業培訓外,還可以在課余時間與其他信息技術基礎教師進行交流,通過互相學習來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水平,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就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學方法有“吸引教學”法“實例操作”法和“任務驅動”等,堅持“以用為主,培養能力”的原則,使學生在應用計算機完成操作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親身體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了探索、發現、創造與成功的喜悅,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對于培養有較強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任務驅動模式”教學方法,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教師把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
高中信息教育應該把培養學生發現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計算機課程中,學生往往對直接接觸計算機興趣很大,愿意動手操作;而對于學習計算機原理,興趣就小多了。有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機器來學習新知識,同時,努力改變目前教學中的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根據“Intel未來教育”的思想: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師自己設計課題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學活動從引導激發興趣出發,通過讓學生觀察、歸納、猜測建立解決課題的各種假設方法,再通過上機實驗,回答自己的假設,得到一種新的認識。進而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養學生一種不斷去探求未知的沖動和能力。
概括來說,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之中,我們有兩個學習部分:一個是總體的教學任務。具體說來,就是將一整個章節的教學內容融匯在一起教學中。另一個,就是細化我們的學習任務。每一小節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教學,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的教學結果的檢測,不再是一張試卷的分數,而是學生學習的能力。任務型課堂教學,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謂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我們的知識點做一個大綱,讓學生有依據可循。將新知識點作為一個未知的任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完成任務的樂趣。教師不再是將已經整理好的加工過的知識羅列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知識,去發掘一些未知的新知識點。這樣學生才能有學習積極性,改變我們過去比較沉悶的課堂氛圍。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