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富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第一中學,河北 承德 067399)
一方面,長期以來,歷史學科一直被認為是“副科”,家長學生都不重視,導致學習時間保證不了,特別是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記記背背,沒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記就一定能學好,所以課余時間學生基本上不學歷史,把時間用在學習“主科”上。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通過多年對高考的關注,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高考中歷史出題的角度來看,并非學生簡單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學生需要有分析問題、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題方法的積累、答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學生只是在快考試時進行突擊性背誦,那是很難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的。很多同學在歷史考試后抱怨背書沒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誦就能拿分的題少之又少。這類問題的出現,原因無非就是學生們做題太少,不注意歷史學習是總結思考,從而不會學以致用,不會分析問題,找不到答題的入口。
另一方面,歷史學習中確實需要記憶一些知識,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紛繁復雜瑣碎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導致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為了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不少學生便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歷史課在他們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記憶課。而在背過之后,考試依舊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消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以致學生對歷史課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不高。
我常常會聽到同事們說:“現在的學生真是難教,對歷史一點都‘不感冒’!”“學生的歷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許多學生特別是男生對與社會有關的知識其實是很感興趣的,只是他們不喜歡教條式的、枯燥乏味的歷史課。那么對于老師來講,就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自己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態度的問題,不重視和畏難情緒深深地打消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習效率不高也就見怪不怪了。
1.更新備課方式。有許多教師認為,備課只是簡簡單單地去應付學校的各項教學檢查,對于教學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師上課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授課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的興趣。這種想法固然錯誤,備課是老師精心準備授課的體現,在備課時我提出以下建議:①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么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②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③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在精心充足備課的基礎上傳授知識,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重要途徑。
2.改變教學方式。首先,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和科學化。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架設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借助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結論性內容較多,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么內容好講,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他們記住該記的內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梁,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樂”學。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取歷史教訓,更好地推進今天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總之,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讓他們覺得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2.關愛學生。人心都是肉長的,當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時,他們也會回報你同樣的愛。同時,一旦他們喜歡你,也必然會喜歡你的教學,這就是“愛屋及烏”的道理。課后花一兩分鐘時間與不同的學生聊天,關心他們的身體、學習、愛好等,這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談心的朋友。長期堅持下來,必然會贏得學生的歡迎。老師的親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你教的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