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圈道 曹建彬
(河北省河間廣播電視臺,河北 河間 062450)
攝影作為新聞作品的第一形成要素,決定了新聞作品是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1]。電視新聞是通過連續且邏輯關系合理的動態圖像來傳遞信息,也是通過動態畫面營造出的或緊張或嚴肅的氛圍來實現視覺效果的,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電視新聞攝影在新聞信息傳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如何突破傳統電視新聞局限,使新聞內容更加符合現代受眾審美需求和信息獲取需求,是目前電視新聞攝影工作者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攝影記者是攝影工作的執行者,其本身對現場畫面的主觀感受能夠影響他的攝像思維和角度,一般來說,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習慣性抓拍能夠吸引關注和沖擊觀眾注意力的畫面。因此當這種拍攝習慣形成之后,攝影記者在捕捉畫面的時候拍攝的內容很有可能相互之間有重復和類似。因此攝影記者想要拍攝出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攝影作品,就要有效把握觀眾心理,分析觀眾的新聞期待,以專業攝影技術作為基礎,引領鏡頭、記錄事件,保證新聞畫面的感染力和客觀性。
電視新聞信息傳遞過程中無論是使用圖片還是視頻,都是對新聞現場的記錄,攝像技術和技巧在這個過程中是能夠影響攝像作品質量的關鍵,如果攝影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和工作能力不足,則畫面拍攝出來之后很可能存在模糊、偏離主線等問題[2]。盡管可以依靠后期剪輯進行調整,但是還是影響攝影素材的后期應用效果。由此可見,攝影技術和技巧是影響電視新聞攝影作品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首先,景別變化環節中的拍攝藝術調試。電視攝影和電影攝影之間的拍攝構圖在模式上有很顯著的差異性,景別選擇過程中沿用規則有所不同。基于電視畫面呈現的視角范圍和尺寸大小,為了能夠讓受眾在電視上看到一些新聞細節,電視新聞攝影工作者盡量多的使用中景以上的鏡頭[3]。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條件提升,現代高清大屏電視得到普及應用,因此在電視攝影上限制條件也逐步減少,景別選擇范圍更廣,甚至一些電視新聞攝影場景也可以采用全景或者大全景進行處理。第二,暗部拍攝期間的藝術控制。結合實踐工作調查結果分析,高清攝像機的景物亮度最大值一般范圍值在8-9級光圈。正常曝光條件下,無論是增加2.5級或是減少5.5級光圈都能夠表現景物灰度層次;如果出現曝光不足的情況,則高清攝像機能夠進一步體現出畫面感豐富的層次性。因此在電視新聞攝影期間使用高清攝像機,要求攝影工作人員重點控制好暗部層次,尤其針對標清電視新聞拍攝的畫面要關注暗部物體拍攝過程中的技術處理問題。
電視新聞攝影工作本身有很強的藝術特性,日常的新聞攝影記者工作中,我們需要在嚴格遵守攝影工作規則的同時,利用鏡頭展示個性化特征的新聞行為。比如說攝影工作人員在選擇一些個性化特點強烈的新聞畫面的時候,要結合畫面語言表達和構圖技巧,突出攝影作品個性。這里需要額外強調的就是,攝影記者在表現拍攝個性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特殊的想象力和藝術技巧融入到新聞拍攝的整個流程中,呈現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僅僅需要高水平的編導、剪輯技術,還要工作人員以自身專業素質作為依托發揮個性化行為的作用,協調新聞攝影工作[4]。作為新媒體時期的電視新聞攝影記者,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想象力,豐富鏡頭語言,使畫面更具時代特點。攝像記者的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想象力的還是要依托于現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藝術修養影響,攝影記者要及時捕捉素材、科學把我最佳機位和攝影角度,提升攝像畫面和稿本畫面的和諧度。
實際拍攝過程中,要切實關注攝影畫面比率、結構等問題。關注構圖和布局規律分析,提升電視節目清晰度為基礎的前提下,保證畫面拍攝角度和比例,根據布局的三角形原理開展拍攝工作。內反射鏡頭可以更好地體現新聞人物形態,外反拍鏡頭在記錄人物交流過程的時候更能夠體現出優越性。其次,畫面平穩度保持,電視畫面中,攝影鏡頭移動和變化角度、速度直接相關,對畫面的穩定程度會產生影響,要求攝影工作者合理控制畫面節奏,鏡頭起落速度適中。
新聞攝影技術應用要結合電視新聞攝影素材需求,利用具有個性的、具有鮮活特點的攝影素材可以提升電視新聞作品質量,利于吸引受眾,提升新聞報道品質和創新性。因此要求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可以依靠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拍攝具有震撼力的畫滿,提升新聞報道品質,促進新聞攝影質量提升,為電視新聞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新媒體形勢下傳統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聞電視劇攝影質量提升的方法,研究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