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濤
(寧夏銀川市大劇院管理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劇院管理說難很難,說簡單也不復雜,最重要的是取決于是否找到了最適宜的管理模式。在我國,現代化劇院管理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據統計,自1998年至今,我國新建和改建的劇院達260多個,目前國內劇院總數已超過2000多家。然而,劇院的管理卻跟不上劇院建設的速度,成為當下我國劇院發展的一大難點??梢钥闯觯糜布砩壾浖殉蔀楫斚碌囊环N趨勢。
什么是軟件?軟件就是管理。劇院的管理和行政事業管理、企業管理不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或能力強的領導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的劇院管理者,這就是劇院的特殊性。藝術表演需要專業的演員,劇院同樣需要專業的管理者。劇院處在演出這個產業鏈的最末端,是最能直觀展現藝術作品的舞臺,然而,中國絕大多數劇院缺乏創作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原創藝術作品的能力,只能被動接受一些認為合適的藝術作品來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這是客觀條件下的一種現象。當然,真正制約劇院發展的不是藝術作品,而是科學健全的管理體制。
目前國內的劇院主要有以下幾種運營管理模式(1)業主自行管理。這種模式業主是劇院的所有者,既是經營者又是管理者,可以自己組織、創作節目演出,也可以與市場上的藝術團體、演藝公司合作,以出租劇院的場租或票務分成作為收入來源。(2)業主委托專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業主和專業劇院管理公司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劇院管理公司受業主委托承擔劇院的經營管理任務,根據雙方的協議,向業主支付固定的回報。這種模式熟悉文化市場,專業運作,弊端在于對地方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并不熱衷。(3)業主聘請專業公司作為顧問自行管理。業主有意培養自己的管理班子,以便為當地的文化管理隊伍的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造就一分人才,在聘請專業公司作為顧問和基礎上,成立自己的管理機構。其優勢是在專業公司的指導下培養自己的管理團隊。
讓我們暫時拋開這些模式的優缺點,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從狹義角度上講,劇院和劇場的概念是有差別的。劇場是沒有自己藝術產品創作性的,它是專門的演出場所,僅僅是藝術作品的銷售者和傳播者,所以整體上缺乏文化市場核心競爭力。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劇場在宗旨、定位、結構、人才、資金等方面都不具備藝術創作能力,也不具備劇院與表演團體合作的條件。每年購買幾個亮點節目,制定較好的營銷策略,杜絕安全事故,就算是一位合格的劇場管理者了。當然,這種模式的劇場管理也可以稱為物業式劇場管理。因此,劇場的發展規劃和定位十分重要,劇場不應該只走一條路,就像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內容豐富且多元化才是劇場管理的出路。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政府對劇院的主張是管理、辦文化分離,保持一定的距離。目的是使文藝團體、劇院能夠盡早融入市場自食其力。大浪淘沙,適者生存后,很多的藝術院團由于政府的“斷奶”風雨飄搖或是名存實亡,確實起到了清理臃腫機構、減輕政府負擔的作用。
但近十幾年新建或改建的大劇院絕大多數是政府財政投資建設的,還有每年的運營和管理成本更是一筆不菲的支出,而藝術表演本身實際上是無法帶來高回報的。顯而易見,在當下中國百姓收入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在民眾文化藝術素養亟待提高的大背景要求下,劇院已不能夠再反復制定出與人民實際購買力相脫節的天價門票,政府也沒有必要去要求劇院創造收益。我認為,應當轉換角度,許多不發達地區劇院的定位應當是非贏利性的。
非贏利性并不意味著忽略經營和收益,而是以不贏利為目的,以公益性的文化惠民為宗旨。政府也應當在政策上鼓勵獎勵這類劇院,在演出補貼、減免稅收等給予支持,即使有所贏利,也應當把利潤用于劇院發展和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劇院每年年末應當根據當年實際的票務銷售率、觀眾上座調整演出節目結構,根據全年的總體收入和支出情況算出“贏利率”,從而制定出更具合理平民的票價,真正做到做到人民劇院人人演,人民劇院人人看。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劇院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弊端,還可以讓我們在藝術品位和利益最大化發生沖突時,從容的選擇前者。
“公共文化服務”的的概念是什么?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所以無論是政府、企業或個人投資的劇院,都是廣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每座劇院都承擔著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國家事業單位性質的大劇院,更應如此。劇院不單是展現文藝作品的舞臺,也是城市價值體系的一部分,是一個最直接傳播優秀文化、洗滌心靈的窗口。同時,它還肩負著社會教育的重要職能。劇院的文化演出服務及其衍生出的創意產品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也為國家GDP做出貢獻。由此可見,劇院的作用是多元且巨大的。
就拿寧夏大劇院來說,除了做好演出、租賃場館等日常工作,我認為還應考慮怎樣走出去,例如為當地的學校、企業、養老院、機關單位提供定制服務等。定制的優勢就在于建立了劇院與觀眾的溝通渠道,從而了解到了觀眾真正的需求,只有建立起了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訴求表達的渠道,公共服務效能才能真正提高。我認為,這是劇院今后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再者,走出去融入百姓,褪去“高雅的外衣”,讓更多不了解劇院、不愿意去劇院的人走進來,讓人們下次還想來,我想這對于提高和培養人民的文化消費意識尤為重要。人民民的文化消費習慣改變不止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更關鍵的是提高了人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我想這也是政府大力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