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善明
(重慶市合川區銅溪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合川 401556)
我國對蝦養殖業初始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有效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發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蝦病毒感染初步在我國境內蔓延,當時沒有科學的應對策略,使得對蝦養殖業效益迅速下滑。近幾年中,各對蝦養殖企業雖然在對蝦養殖方面有所提升,但在對蝦病害防治方面還存在許多的問題,諸如蝦苗選擇不合理、沒有合理的投餌管理技術等,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和對蝦病害防治技術展開細致探究。
當前對蝦養殖企業中,很多育苗沒有正規程序、大量使用抗生素、餌料營養欠佳,長期以往,使得出池后的蝦苗免疫力、營養基礎都有所降低,同時也降低了下池后的成活率。因此購苗是非常關鍵的,要選擇那些活動自如、大小適中、身體強壯、最好長度超出0.8厘米的這種蝦苗。綜合現有蝦池檔次、養殖技術狀況,最好選擇每畝放養5-7萬尾為最佳。在蝦苗品種選擇上,可以選擇國外的無病毒SPF蝦苗。考慮到這些年來親蝦通過近親繁育,使得蝦苗質量下降,抗病能力低下,需站在遺傳選種方面進行調整,關注最前沿種苗,選擇體質好、長速快、有良好適應能力的蝦苗。
在選擇蝦料時,要選擇正規生產廠家,確保蝦料質量;投餌頻率和投餌量要結合當地天氣條件、水質等狀況進行調整。晴天高溫狀態下、水質良好,就可以加大投料量;在陰雨天氣中水質和氣壓都會相應變化,這時就要減少投料次數。堅持寧少勿多的投料指標。在南美白對蝦發病時期要及時降低投餌量,必要時需要停料,此做法可以降低病蝦的肝胰腺承受的壓力,另外避免殘餌將水質污染。在投餌時要仔細查看它們的攝食現狀,如果發現某只南美白對蝦非常猛烈的在吃料,這很有肯能是疾病暴發。這時要降低投料量,在蝦料中摻入維生素CAE、大黃等中草藥。將堅持投喂5天。
為南美白對蝦建設和諧的生存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時向池內摻加有益活菌,其分解后,能夠將池中糞便、殘渣進行轉化,變為代謝物,隨機被浮游生物吸收,保持健康的水環境,降低池水的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含有量。開始為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保持合理水色;其次為凈水復合菌和硝化細菌,可以有效將池中各種排泄物、殘渣進行合理轉換,從而使水質更加清澈。另外,在陰雨、氣溫低的狀況下,水質會發生變化,這時就不能再運用微生物制劑。
第一,在蝦病防治方面,要將重點放在“防”的方面。如果發掘發病,就要盡早實施治療措施。一般在蝦開始發病時,就難以正常吃料了,可以投放內服藥物。為了提高誘食效果,將藥物摻雜些魚肝油,增強治療效果。
第二,選擇刺激性小的池水潑灑藥物,注意潑灑計量要科學。要根據現有養殖環境、對蝦體質來對藥品種類、計量進行科學選擇,避免產生對蝦的不良發硬。想要增強治療效果,在潑灑消毒藥物的同時,可以摻雜適量顆粒增氧劑。
第三,南美白對蝦常見病癥分類包含:急性、慢性、亞急性。對于亞急性或者急性病癥的對蝦,如果在潑灑溫和性消毒劑之后,病情沒有好轉,就要停止使用刺激性消毒劑,尤其杜絕增大藥量。病蝦自身虛弱,如果藥物超量,會引發死亡。最好消毒3天以后,往池中投入適量枯草芽孢桿菌,使池水環境得以改善,采取停食措施,有效降低對其肝胰腺以及胃的壓力,同時對蝦在饑餓狀態下會將天然生物作為食物首選,促進體質恢復。實行停食措施后,會降低蝦的死亡率,使其病情逐漸轉穩,直到進入恢復期。針對慢性病癥的對蝦,要提升生存環境,有助于對蝦的康復。
第四,大多數對蝦在染上病癥之后,身體都會出現“紅體”,形成原因來自多個方面,防治措施也是千差萬別,因此要精準判斷其病癥,才能更好治療。對蝦出現“應激性紅體”時,要馬上向其潑灑維生素CAE,起到緩解的作用。對于出現“弧菌性紅體”的對蝦,可以向池中噴灑維生素制劑“噬菌王”,此時還要向池中投放維生素C、2%氟苯尼考等一些藥物,此項措施要堅持4天左右。對于“病毒性紅體”病癥,當前還沒有療效特別好的藥物。急性發病的對蝦,其體質會非常虛弱,一經應激,會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刺激性藥物要慎用。
我國對蝦養殖企業經歷了多年的研究,在養殖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成規模的養殖風險性也大大降低。然而,對蝦養殖技術涉及到的技術面廣、技術精度高、控制難度大,尤其是在對蝦病害防治技術方面的研究依然不夠細致,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與提升。本文分別針對:病害的早期發掘、池水潑灑藥物、蝦的常見病癥對應措施、蝦的“紅體”應對措施給予了對應的防治策略,希望通過這些策略能夠為更多的對蝦養殖企業提供理論參考。